系列专题:少林寺营销
少林寺,千年古刹,在世界上都有名气,要不然,昔日的俄罗斯总统怎么会到少林寺参观呢?名气之大,这恐怕也是出乎中国人意料之外的吧。如今,大家谈到少林寺,好像一点儿也不被这座千年古刹感到陌生,似乎离得一点儿也不远,谈论起来,如邻家小妹一样自然。有人说,少林寺是娱乐化的,正如中国的武侠剧一样,若是离开了少林寺的功夫,就算不得是武侠了,连以嬉哈闻名的《武林外传》,剧中人也是一开口就是北少林,南武当。可见少林寺的名字在世人耳边已是妇孺皆知。
还是翻开一下近期的新闻:“据报道,释永信的弟子释延江现在接管了昆明的寺院,成为住持。这桩由昆明市委书记仇和一手促成的“交易”,尽管让少林风光无限。但当地官员的想法还是要解决经营问题。此后,这些寺庙的日常开支全部由少林负责,而少林则掌握这些寺庙的日常收入。”
“另据报道,21日,少林寺监院、少林药局主要负责人释延琳法师向记者表示,传说中的少林医院,少林养生功能型饮品等确实在运作中,都有待有关部门审批通过。”
这是两则最近的新闻,都是关于少林寺的报道,在普通人们的记忆中,少林寺的消息和故事好像都是来自文艺、影视方面,其实,我们也发现更多的关于少林寺的宣传远远不止这些。从某一程度上说少林寺的消息比“狗仔队”的报料还要有看点性和时效性。让我们静下心来好好的回忆一下,远一点的扬名天下的少林药局、举办了多少届的少林学校、无数的少林武僧在海外弘扬佛法,扬武授技,香港影视中的少林和尚屡见不鲜,周星弛的《少林足球》,《食神》,《功夫》哪一部没有少林寺的潜在宣传?近一点的关于有少林的武功秘籍在网上公开销售,湖南卫视的李湘在少林寺采访主持释永信,金庸的武侠小说一拍再拍,少林寺的话题越扯越多,还有传闻说在少林寺烧一柱香的天价数字… …
天呀,少林寺这三个字究竟是凭什么能在全国人民的耳边一响再响?一现再现?尽管近年来争议不断,少林寺这个品牌还是不断增色!以广告传播学的角度看,少林寺的品牌传播速度和力度都是足以成为一个个经典的案例,在哈佛大学商学院供人研究。而我们所谓的策划人和营销专家在一个个产品推广在成功沾沾自喜,即使是最“伟大的”策划者,引起轰动效应的产品,也只是暂时繁华,改革三十年,沉淀下来的中国品牌能有几个?在中国,还没有哪一个民族本土化的品牌能像“少林寺”一样经久不衰。
那么,少林寺能给策划人带来什么呢?至少能给我辈策划人带来一些什么样的思考?
思考一:一个企业的成功,领导人是不是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千年少林寺,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民世人这么近,相信即使在古代,少林寺的爆光率也比不上今天。少林寺方丈释永信作为中国首位取得MBA学位的僧人,释永信在经营少林寺品牌上颇受瞩目,引入市场的概念进少林,一方面,通过成立少林寺武僧团、少林实业发展有限公司、少林影视公司等机构,参与市场竞争和宣传,另一方面,改传统为现代,频频在新闻报道中出现,引得国内外争议纷起;但不管怎么说,总体来还是推动了少林寺的影响力在不断扩大。思路决定出路,看来方丈释永信在很久以前就认识到这一点,在一个传统不能再传统,民族不能再民族的机构里,一个至今还处于改革试点,市场开发的环境里,能取得今天的成就,领导者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
思考二;仅从历史文化方面说,我们还有很多历史厚重的品牌文化,为什么只有少林寺能至今是万人瞩目?
中华古国,央央大国,民族的精华何止万千,千年绝学,历史古迹,推陈出新能发展到今天的,能有几个焕发青春呢?都说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可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很多民族的东西在国人的眼中都会消失,更别说走向世界了。为什么会这样呢?是我们宣传得不足还是展示得不够?中国人一方面内敛,不善于宣传,信奉“好酒不怕巷子深”,另一方面,又是aihuau.com“王婆卖瓜,自卖自夸”,都夸出了花儿,但也不见得叫好?反而是一个寺庙的品牌传播力度能如此之远,远至全球,名扬天下?
这是一个事物的矛盾性,很值得我们思考?
思考三:都说传统才能走向世界,但为什么现在有那么多的传统还要改换门庭,弄个洋名?
这是一个很流行的现象,不少传统的东西都在重新塑造,认为中国的东西太土了,不值得炫耀,还是外国的产品好,据说外国的月亮比国内的圆得多。引洋入门,弄得一个个是洋为中用,古为今用,洋中并用,结果是洋气十足,产品的姓名长得都念不清楚,结果是在中国卖不出去,在国外,人家不承认,弄得是灰头土脸。
是要适应现在的市场需求还是引导自身的精神诉求?如何迎合:成功的有美国的好莱坞,这是一个完全建立在西方的商业价值观上的产物,如何引导:我们的老北京全聚德烤鸭,几经沉浮,市场品牌价值远不与麦当劳,也不如建立于八十年代的星巴克,我们要怎么做?在此一点上,我们很多策划同仁众说纷纭,
思考四:从品牌的发展看,佛教品牌是否适合在市场上推广呢?
少林寺的成功是一时成功,还是一世成功?这种状态还能维持多久,一旦市场有变,会不会成为多米诺骨牌效应?佛云: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菜根谭也说:真正的修行是在人间!少林寺的行为是“入世”还是“出世”?
作为一个佛教圣地,参与市场运作是历史的前进还是后退呢?少林寺的某些是国有,但资本化运作既是事实,成为企业总是要发展的,即使少林寺的品牌能做大,会像印度的塔塔集团吗?纵观世界上还没有一个关于教会性质的组织和公司列入世界丰强,虽然常有佛家高僧在企业家的教育课上讲到佛学与处世是相通的,但是,一个佛教品牌的市场化推广是否就能达到商业价值的最大化呢?
思考五;那么,少林寺这样做是成功之道呢还是自取灭亡呢?
有很多人认为,少林寺这样做是不明智的,如果少林寺的主持能出任任一公司的CEO的话,他人成就也许不会低于中国富豪排名榜上的人。历史是要通过漫长的时间来推敲的,少林寺品牌传播的成功,它可以说纯粹的“中国特色”,在市场的推波助澜之下,少林寺这上品牌会不会因为过度的挖掘,对品牌的内涵张扬得过万,会在某一将来形成“鸡肋”呢?
很多公司都说要成为百年老店,企业的生命在于传承,少林寺的态度是在于积极入世,这一点是无可置疑的,那么,这样做是成功之道还是自取灭亡呢?并且现在还看不出来,从商是一件好事,但笔者认为,这并不是放在四海皆准的,有一些传统和组织,它的生存之道就是恪守,在西方如此发达的国家,现在还有一些纯手工工艺作坊,它们都在恪守自己的文化和历史。继承与发展,否定即扬弃,我们是不是都要“与时俱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