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教你找到求职的捷径:求职赢家的秘诀》
当时我国的人才制度尚未形成合理高效的市场化调节机制,人才的开发、使用、评估和保护、管辖还面临许多未解的课题。地方主义、小团体利益、领导意志与人才的市场化流动还矛盾重重。一个博士生尚且如此,研究生、大学生就更不用说了。 小提示 王博士的经历对我后来的职场之路影响巨大而深刻。我从中明白了人才的价值要在市场中体现,因此我渴望走一条市场化的道路。在我大学毕业时,虽然社会上已经提出了"双向选择"的口号,实际上我们还是国家计划分配。但我很不愿意被他人"计划",于是我独自摸索着走向市场。
![第23节:机会只青睐有心人(1)](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6/020611125345544984.jpeg)
当今的大学生们都要自谋职业,看上去都好像已经"市场化"了,但事实上,不少人的思维和理念还停留在"计划时代",他们不愿参与竞争,害怕市场的变化,在大学四年得过且过,把希望全放在亲朋好友等社会关系上。这种心态也许可以理解,但它不可能帮大家实现个人价值的最大化。另外,靠关系而不是靠个人奋斗,二者的竞争力和应对市场变化的能力是完全不同的,一旦失掉了关系,前者在竞争中就会备感艰难,非常被动。所以打铁还靠自身硬啊! 机会只青睐有心人 1990年12月,我通过《羊城晚报》得到一条招聘信息:员工有数千人的大型合资企业--广州广达鞋业有限公司面向全国招聘储备管理干部。我对比自己的条件大都相符,于是便积极应聘。我寄去了精心准备的厚厚的一堆资料。因为当时我还有半年多才毕业,我担心人家要即招即用,所以这次应聘我主要是想先建立一下联系,同时表达我想加盟广达公司的诚意,信中我提出如获聘要毕业后才能去报到的申请。 一个月之后,我突然接到广达公司的面试通知。这时恰逢寒假到了,我正好利用这个机会前往广州。广达公司对储备人才没有经验上的要求,他们只想招聘一些有文化、综合素质高、年轻、有干劲的青年人加盟,然后用他们已成熟、成型且行之有效的管理理念和方略来培训具有"广达特色"的员工队伍。对待新人,广达有自己的一套。我最后凭借自己的综合素质如愿以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