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教你找到求职的捷径:求职赢家的秘诀》
1988年,当时在学校还很少听到"求职"这个词,大家也根本没这个意识,平时关心和谈论的只是"分配",因为从一进校,大家就知道从此一切有国家管。四年以后,不管你在学校是如何度过的,毕业后都有一个"铁饭碗"。大家还处在一个无忧无虑的计划分配时代。
![第19节:大学时期多参加求职实战(1)](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6/020611125493456921.jpeg)
3月的一天,我去成都工人文化宫游玩,原本想去看一场电影,结果很偶然地在电影海报旁边看到一张用大红纸写的招聘启事:《海南经济报》成都办事处面向社会公开招聘采访员。我当时完全是被"海南"两个字所吸引。那时候,海南与深圳一样是全社会最关注的焦点,也是最令人心热眼热的地方,特区常引起人们的特别关注。当仔细看完启事后,我心里莫名地涌起一股冲动,我发现自己基本符合招聘要求。我心想,采访员不就是四处活动找素材写稿吗,作为一名中文系的学生,应该没问题!况且高中时就当过通讯员,现在又是校刊的记者,也算是有经验的人吧。 没有多想,我便毫不犹豫地到指定地点报名,接下来经过几次笔试、面试,我竟然被录取了,而且成为入选者中唯一的在校大学生。正因为如此,我破格享受"兼职"的待遇。其实我当时只是想去尝试一下、体验一下,没想到会被聘用,也许他们来自特区,用人观念不拘一格。这次应聘之所以成功,除了自己有专业基础之外,完全得益于我有一种市场竞争的意识、尝试去竞争的勇气以及"自以为是"的信心。在当时内地尚未开放的情况下,这很符合沿海地区的用人理念。我的超前、大胆、自信和我的一些潜质最终为我打开了求职之门。 小提示 如今,一些大学生不自信、胆子小,不敢竞争,这是求职的大忌,用人单位可不喜欢这样的人。再看我的这次求职案例,作为一家自负盈亏的媒体,它只有靠竞争才能生存,因此需要信心十足、敢闯敢拼、敢于竞争的人。谁的性格、胆量、勇气符合这一条,谁就容易被看好。所以求职时要研究招聘方的特点。有的单位需要"胆识过人",有的单位需要"根正苗红",有的单位需要"奇人异士",有的单位需要"能说会道",有的单位需要"奇思妙想",不一而足。总之,你要符合对方的口味才行。至于你是否达标,不是你面试时口头上"表态"就行了,而是靠你的经历和你的行为来佐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