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节:世上没有人会突然成功(4)](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6/020611125539244995.jpeg)
系列专题:《教你找到求职的捷径:求职赢家的秘诀》
在这背后,我当然得感谢我的父亲。虽然他常常把我的长篇消息大笔一挥改得只剩下几十字的"豆腐干",我曾暗中埋怨他不尊重我的劳动,但父亲是我的入门师傅,他为我指引了一条路并指导我去实践锻炼。也就是在这个阶段,我初步树立了我的职业规划--有朝一日做一名记者。 当有了一定的用稿量后,我尝试了人生的第一次求职--向"盘县广播电视台"申请成为通讯员。按规定,当时的通讯员几乎都是各单位推荐,新闻单位考察选择,宣传主管部门审核后才能担任。而我成了一个例外,我有组织无单位。我认为学校不是我的单位,我也没通过学校,就"市场化"地直接与电台联系。 好在县电台慧眼识人,不拘一格,他们竟同意了我的申请,正式聘请我担任通讯员,并为我颁发了通讯员证。编了号入了档,我成了"通讯员之家"的一名成员,此时我就不再是一个老写"群众来信"的群众了,从游击队变成了正规军。 当了通讯员之后,我的热情更高,干劲更大,除了上课学习,我就一心想着找新闻,而且我人小鬼大,并不满足于学校这个小圈子,除了"教育新闻",我还想写"企业新闻"。父亲所在的单位下属有几十家大大小小的企业,这可是很大的新闻源呀! 在我的请求下,父亲利用"职权"为我"谋私"--亲自带我或打电话给一些企业为我提供采访的便利和支持。每当我看到社会上一些家长利用自己的职权或工作便利为子女在就业、求学、经商等方面谋取私利时,我从内心敬佩父亲的明智和远见,他为我谋取的是一个锻炼能力和素质的机会而不是其他。 在采写新闻的同时,我也成了一个新闻人物。在1986年的竞稿赛中,我的投稿量和用稿量名列所有几十名通讯员中的第5位(排名表我收藏至今,它时时激励着我)。当时我的通讯员"同事"中,许多都是各个单位的领导,什么局长、主任、镇长、书记等,我是通讯员队伍中年龄最小而且是唯一的一个"学生通讯员"。这本身就成了一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