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中国企业如何成功开创全新市场:发现蓝海》
为大众造车的价值创新 1908年,售价仅850美元(后来降价到295美元)的福特T型车问世,该车累计销售了1500万辆。禀承“为大众造车”理念的亨利·福特使人类进入汽车时代。 奇瑞“造中国最便宜的家庭轿车”的价值观,正是对亨利·福特理想的回归。通过为大众需求造车,奇瑞放弃了在一个长期“价值扭曲”的市场的通行做法,转向追求价值创新,最终在蓝海中形成强劲的竞争力和冲击力。 《蓝海战略》指出:“身陷红海的企业采用的都是常规的办法,也就是在已有的产业秩序中树立自己的防御地位,竞相去击败对手。”蓝海的开创者根本不以竞争对手为标杆,而是采用价值创新,全力为买方和企业自身创造价值飞跃,并由此开创无人争抢的蓝海空间,彻底摆脱竞争。开创蓝海的成功者和失败者的分水岭,不在于技术壁垒,不在于进入市场的时机,而是看能否把创新与效用、价格、成本整合为一体,通过实现来实现“差异化”和“低成本”。 当奇瑞义无返顾地进入汽车业时,正是看到了在中国日渐庞大的中间阶层汽车拥有的强大需求,而在传统的汽车业格局,这部分人群的要求和利益一直饱受压抑和蔑视。满足这部分人群的需求,成为奇瑞价值观的核心内容。这种对最广大需求者的利益的尊重,使奇瑞走向了价值创新,更使它在最快的时间里颠覆了传统的产业格局。 数十年来,中国轿车市场最大的消费者是官员阶层和财富新贵阶层,轿车被视为是划分身份的象征和奢侈消费品。而逐渐富裕起来的中国平民家庭开始有能力实现人生中第一次消费轿车的梦想,他们需求的是既具有时代气质和品质,又必须经济适用的轿车,即中国人“买得起”的大众消费型轿车。这个市场一直被贬斥以“低档车”市场,不被跨国厂商所看重。 实际上,中国消费者一直被告知,这个产业有很高的技术和资金壁垒,本土公司要通过合资学习和培养自己,要付出很大的代价才能获得这样的能力,所以,消费者必须也要付出很高的价格才能享受这个产品。他们似乎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汽车在西方国家早就已经是最普及的消费品之一了。 跨国汽车巨头在中国独特的政经体制下,得以获取垄断利润,国有汽车大型企业也深陷在合资体系中,他们没有动力去为满足大众的需求而造车。所以,数量最为庞大的潜在消费群却被人为地排除在消费体系之外。 这就给抱持“为大众造车”、“造中国最便宜家庭轿车”理念而生的奇瑞在一个看似已天衣无缝的行业结构里留下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作为一个极端的产业后进者,奇瑞没有遵守现行的游戏规则,没有按照现行玩家的思维逻辑,而是回归到行业初期亨利·福特式的汽车业源流。 在一个被认为是暴利的行业里,奇瑞坚持为大多数人服务的“正心诚意”的价值观。 正是这种理念,使得奇瑞同时实现了“差异化”和“低成本”,以真实、较低的本土价格,为中国最广大的消费群提供解决方案和轿车产品。 就拿奇瑞的经典之作QQ来说,既富含时代气息,又经济实惠。在习惯了桑塔纳、捷达、夏利等“老三样”的消费者,突然看到像QQ这样价格5万以下的轿车,竟然如此时尚俏皮,无不眼睛一亮。“大眼睛”的外观,QQ这样的名字,深合新经济时代崇尚个性、先锋的气质。QQ大获成功,实在是市场的必然。 而奇瑞的低成本使它成为行业价格虚高的终结者。第一款产品风云,是以一条从英国淘回的旧发动机生产线为基础造出的,在技术上竟然可以和桑塔纳、捷达同步,而价格水平整整低了50%到100%。 根据公安部交通管理局的调研,奇瑞的出现打破了跨国汽车集团在中国市场的“铁桶阵”,奇瑞几乎每一款新车下线,都让国内轿车价格下挫一截。据估算,近几年洋品牌轿车被迫降价30%左右,中国消费者从中获益数百亿元。到2004年4月底,我国低端轿车国内售价与国外持平,中端已接近国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