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中国企业如何成功开创全新市场:发现蓝海》
分众:新媒体帝国2000年,当中国互联网企业进入寒冬,他们的下游企业感到了加倍的冷意。国内最成功的IT广告公司之一———上海永怡传播发现,他们的IT客户在2001年几乎都消失了,那些曾经一掷万金的互联网公司再也玩不起“烧钱”的游戏。而永怡传播也不得不同样面临转型的窘境。 2002年大年初一,永怡的老总江南春在附近的汉源书屋一连坐了七天,筹思对策。 3年之后的2005年,美国当地时间7月14日上午9:30。江南春出现在纽约纳斯达克市场,按响了开市的铃声。他是第一位获此殊荣的中国企业家。这天是江南春一手缔造的分众传媒在纳斯达克上市的日子。分众此次上市,一举融得1.72亿美元,成为当时中国概念股在纳市首轮融资额最高的一笔。 江南春成功地利用蓝海战略演绎了令人眩目的现代创富传奇,用一个简单的创意改变了传统传媒业的格局,缔造出全新的行业。今天,这个生于1973年的年轻人,身价已经超过6亿美金。 从受众出发逆向思维 “在创意面前,生意是不平等的。只有发掘别人没发现的产业模式,才能挣大钱。”江南春这样告诉每一个向他取经的人。 另一方面,他又告诉别人,其实他是个不爱赌的人,不喜欢把成败押在一次宝上。在他的职业生涯里,由于稳健,他放弃了很多机会。 江南春创建的永怡传播广告业务非常成功。在1998年的时候,就已经占据了上海IT广告业务95%的市场份额。2000年,营业额已经突破1.5亿元。然而,江南春却并不满足,他痛感自己只是处在广告代理业务的最下游,是最脆弱、最辛苦的一环,利润也最微薄,所以他一直在探索更好的发展模式。从媒介代理公司,到全案广告公司,再到新媒介,江南春该做的尝试都做过。 20世纪90年代中期,全球广告业发生的最重要的革命就是涌现出独立的媒介购买机构。各大广告公司集团纷纷将旗下主要公司的媒介购买部门合并,形成更加庞大而专业的独立的媒介购买公司。1996年,中国第一家专业媒体代理机构实力媒体诞生,它由盛世长城与达彼思的媒介购买部门合并;1997年,由奥美和智威汤逊共同组建了传力媒体;1999年,天联、恒美和李岱艾联手成立浩腾媒体。现在,它们在中国市场的年营业额均已达到了以十亿元为单位计量的规模。 江南春的永怡传播虽然是IT广告领域的强手,可是,和这些广告巨头们相比,还有很大的距离。这些巨头就是他的方向,他可从来不满足于做全案式广告代理服务商,而是立足做媒介的策略、计划和购买服务商。然而,在这样的行业格局里,以永怡的规模、资源,根本难以迅速突破。 然而形势不等人。2001年,江南春的处境已经有些尴尬了。 首先,当然是互联网低谷带来的寒流。那一年,互联网企业好像突然之间就全部消失了,永怡的主要客户都是IT公司,因此形势非常严峻。江南春至今回忆起来仍感沉痛:“这和我们的服务没有关系,而是这个产业仿佛一夜间就突然崩溃掉了。这让我们无比痛苦。” 另一个刺激是2001年12月,白马户外媒体在香港上市,市盈率高达30倍,募集资金1亿美元。在90年代中期,江南春也曾经预计到户外广告的美好前途,可是动辄几千万元的投资,以他当时的实力,根本无法冒险,只是包了沪宁高速公路上的几个灯箱和广告牌。这样,江南春与这个能够急速扩张的机会失之交臂。

谁都知道,在广告业这样成熟的行业里,跑马圈地的机会已经少之又少,户外广告在中国是一次极为珍贵和难得的良机,如果把握不住,谁也难保什么时候才能再次遇到这样的机会。一向成熟自信的江南春在这时也忍不住有些自我怀疑:自己的性格是不是太过于求稳了,缺乏敢于豪赌的气质,因此永远也成不了真正的商业冒险家? 这个时候,他的朋友陈天桥给他带来了很大的启发。仅仅运营《传奇》四个月的陈天桥营业额就突破1亿元,而江南春突破这个成绩却花了6年时间,江南春一下子就被这种蓝海的巨大魅力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