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战》第49节:案例解析之二(3)



系列专题:《全球化留给中国的最后机会:品牌战》

宝马品牌形象在中国的异化——“暴发户”的车

  宝马决定在中国大陆设厂之前,对外部信息资源和内部信息资源进行了充分的研究,预测中国大陆2002~2008年的豪华车增长率将达127%,其在2004年的销售底线为25 000辆。

  在品牌战略的制定上,宝马也进行了充分的规划。将宝马在中国的目标消费者,主体定位于新兴的、现代的企业家、新职业精英、向上攀登的年轻人,代表能量和活力。宝马甚至发现在中国,60%的宝马车都是白色的,宝马更将自己的消费者称为“邓小平的孙子辈——改革开放的一代”。这与宝马全球定位“成功的专业人士的车”基本契合。

  然而面对深谙中国汽车市场玄机的奥迪明压暗打,加之2004年国内豪华车市场不够景气,宝马在中国品牌战略的执行却有意无意地偏离了正确方向。

  由于我国进口车一直实行高关税、高定价,受此限制,宝马成了国内车迷们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宝马在中国也成了奢侈品的代名词、身价的象征。当国产宝马面世后,展现给人们的是3系原来的尺寸,40万~50万间的价位;在5系60万~79万的价位对比下,吸引到的客户,给人的感觉自然大多是拿宝马来炫耀身份的“暴发户”,与宝马全球的客户定位“成功的专业人士”相去甚远。

 《品牌战》第49节:案例解析之二(3)

  再加上一系列偶然必然的负面事件都波及到宝马的品牌形象,宝马到底是谁开的车这一本来清晰的概念到了中国却日益模糊。“暴发户开的车”这一负面品牌联想无形中成为宝马品牌目标沟通对象购买宝马的最大心理障碍。

  作为运动性能、操控性能最为突出的豪华轿车品牌,宝马的市场定位是喜欢享受驾驶乐趣的专业人士。“尊贵、年轻、活力、典雅”的品牌形象得到众多“成功专业人士”的向往与热爱。但价格策略、市场定位,加上营销策略没有统一于品牌战略之下,宝马在中国更多成为奢侈品的代名词、身价的象征。“豪华与动感的结合”成为宝马在中国的品牌传播口号则显得过于单薄。

  由于难以走出奥迪A4的价格陷阱,3系国产宝马的上市反而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奥迪A4的销量增加,这一点甚至出乎奥迪的预料,购买力的快速释放使国人购买国产宝马的冲动陷入了沉寂。宝马在中国不推大型车而推中型车的策略,一方面使其品牌在中国消费者心中积蓄的购买力难以发挥出来,另一方面又使实力不够却热爱宝马的消费者心有余而力不足。

  错位的品牌定位和价格策略给消费者带来了另一种心理感受,那就是一部分过去肯花大价钱买进口宝马的人,面对价格仅比进口车低10万元左右的国产宝马却有了心理疑虑,要么花100多万元买进口7系,要么选择其他进口品牌。进口7系轿车销量几乎逼近国产3系、5系之和的反常现象,正是这种心态的 反映。

  与之相比,虽然中国官车为奥迪尊贵豪华的品牌形象塑造助力颇多,但奥迪更通过品牌提升与深化,及时为奥迪在中国的品牌定位添加了品位与激情,吸引了更具现代意识的青年才俊。

  “开宝马的人一定就是好人吗”——宝马的营销策略没有统一于品牌战略之下

  品牌建设的基础是品牌战略,企业战略的核心是品牌战略。品牌战略决定企业在商场中的位置,制定品牌战略的目的在于将自己的品牌与竞争对手区别开来。但反观宝马在中国的表现,却有意无意地忽视了这一原则,营销策略的随意在相当程度上为宝马的品牌价值积累做了减法。其实,宝马在中国消费者心目中一直有很积极的认知。许多国人都知道“坐奔驰、开宝马”这句经典的汽车评语。

  近两年来,一系列与宝马车相关的案件将宝马与低素质“暴发户”联在了一起,成了社会上争论的热点话题,令宝马的品牌形象蒙羞。如果说宝马撞了人白撞,是宝马自身所无法掌控的。但其在营销策略上的偏差,却不由自主地,强化了宝马与暴发户的联系。

  在西安宝马彩票案中,宝马开上彩票奖台,本身就是一种营销失误。彩票台下成百上千的购买者中,会有几个“专业的成功人士”,专业的成功人士又有哪一个是靠买彩票来实现自身价值的。假彩票案的风波,又使宝马——“暴发户”的车这一品牌误读得以急剧放大。

  宝马花了不菲的价格赞助《天下无贼》,换来了一句最经典的嘲笑:“开好车的就是好人吗?”

  在《天下无贼》中,如果单纯从创意上看,宝马嵌入式的广告还是很符合剧情的。从现代大都市高档豪华的别墅到苍凉壮美的甘南荒原,人们感受到宝马汽车豪华、动感的魅力,但也是与“暴发户”一起领略到了这一魅力。因为在《天下无贼》中宝马的前后车主就是典型的“暴发户”形象:

  傅彪饰演的大款刘总,中年谢顶但色心不死,动感的宝马与猥琐的假发不都成了刘总扮年轻的道具了吗?

  当贼王王薄开着宝马车通过别墅的大门时,还要倒下车,并对着毕恭毕敬的保安说:“开好车的就是好人吗?”这句话无疑在人们心灵上打了一句经久不变的烙印:“开宝马的,真的不一定是好人。”

  由此可见,运用正确战略才是塑造品牌竞争优势最重要的成功因素。虽然宝马的广告成功了,却背离品牌核心价值,只能为宝马的品牌价值积累做减法。

  与西方相比,中国消费行为的一个显著差异是受群体的影响巨大。西方社会个人因素强,中国社会集体因素强。由此,中国人在消费中更重视别人的看法和意见,更关注个人消费的社会群体效应。

  这样的广告,宝马做得越成功,越会直接影响其目标用户——“专业人士”的购车意向。加之宝马的品牌特性不太适合做公务车,其用户因而被狭隘地理解为高收入人群,甚至是低素质的暴富阶层。这种理解渐渐被固化,以至于身边的许多喜欢追求驾驶乐趣的高素质专业人士,即便有经济实力,也以“太扎眼”为由下不了买宝马的决心。这不但影响了宝马销量的扩大,而且直接导致宝马给人以缺乏亲和力的印象。虽然这只是一种误解。

  宝马2004年的中国历程又一次印证了这里曾反复强调的一个观点:

  在品牌竞争力时代,品牌建设的基础是品牌战略,企业战略的核心是品牌战略。对于任何一个成功的品牌来说,品牌战略规划要统帅和整合企业的一切价值活动(展现在消费者面前的是营销传播活动),同时优选高效的品牌化战略与品牌架构推进品牌资产的增值并且最大限度地合理利用现有的品牌资产。建立在策略与创意上的广告能够体现品牌的核心价值,广告效果会更加明显。反之广告创意偏离了品牌战略,取得的效果可能适得其反。

  无论中外品牌,概莫能外。

......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449877.html

更多阅读

《品牌战》第48节:案例解析之二(2)

系列专题:《全球化留给中国的最后机会:品牌战》那时的宝马相对于奔驰,仍旧只是一个品牌挑战者。  如果当时宝马采取追随模式的品牌战略,诉求“我也是尊贵、豪华”的定位策略,将难以抢占已经固化的消费者心智资源。因为多年来,奔驰品牌

《品牌战》第47节:案例解析之二(1)

系列专题:《全球化留给中国的最后机会:品牌战》案例解析之二 宝马:中国品牌战略之误  2005年,中国车市最抢眼的新闻莫过于世界高档汽车的先导品牌——德国宝马开创了中国汽车市场有史以来的单车最大降价案:国产宝马3系和5系轿车一次

《品牌战》第46节:案例解析之一(4)

系列专题:《全球化留给中国的最后机会:品牌战》茅台扎根历史无人可以动摇,五粮液剑走偏锋,巧妙借助事件,造势借势成就品牌影响力。  每年茅台也花费巨资进行打假,但效果甚微。在打假问题上,五粮液剑走偏锋出奇招,巧妙地破解了困扰高端白

巫师3 《品牌战》第45节:案例解析之一 (3)

系列专题:《全球化留给中国的最后机会:品牌战》不难看出五粮液正是利用对手的错误,通过成功的价格策略,扩张中高端的地盘,提升品牌形象,五粮液的崛起最终使“国酒”茅台有其名,而无其实。  酒香也怕巷子深:没有传播力,就没有影响力  

冒险岛2 《品牌战》第44节:案例解析之一 (2)

系列专题:《全球化留给中国的最后机会:品牌战》五粮液品牌管理模式的核心是什么?品牌簇群,全力出击,精耕市场。  五粮液通过建立品牌簇群,形成市场的张力;通过“母品牌”坚持打高走高,“子品牌”则进行市场全程渗透。品类细分使五粮液“

声明:《《品牌战》第49节:案例解析之二(3)》为网友柳叶弯眉小清新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