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如何战胜艰难困苦:团结就是力量》
经济繁荣、科技进步、工商业发达、商品经济初露端倪,在明代中叶以后的中国,白银成为了主要通货,极大地便利了商业贸易的发展。在这些因素的刺激下,明朝的海外贸易也一度十分发达。明朝统治者,尤其是永乐大帝,开始向往在自己的治理下,创造出一个领导世界风潮的辉煌治世,并重现盛唐时期万国来朝、四夷宾服的盛景。基于此,明统治者在对外事务中更加注重施行"仁"政,与海外国家广为联络,彼此间友好往来,逐渐建立了以中国为主导的亚洲诸国和平相处的局势。 于是,在15世纪最初的30年里,分处亚欧大陆两端的东方和西方,几乎同时开始了向海洋进军的征程:东方以中国郑和下西洋为代表,西方则以葡萄牙的亨利王子沿非洲西岸探索为代表。东西方这种不约而同的动作,在很大意义上标志着人类活动的舞台开始由大陆转向盛载着更多机遇的海洋。 换句话说,15、16世纪也是世界历史发展的重大转折时期。1405-1433年,中国的郑和七下西洋;1492年,意大利人哥伦布发现美洲;1498年,葡萄牙人达·伽马绕过好望角开辟了从欧洲到印度的东方航线;1519-1522年,葡萄牙人麦哲伦进行环球航行……这些航海史上的伟大壮举,首次从地理范围上使分散隔离的世界逐渐拉近为一个密切联系的整体--人类历史也在愈来愈大的程度上成为全世界的历史,为更大程度上的商品贸易全球化提供了宽广的人文、地理条件。
![第11节:不甘沉沦的民族:大劫难与大复兴(3)](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6/020611144712956113.jpeg)
然而,历经永乐、洪熙、宣德三朝的"下西洋"壮举,虽使明朝与海外各国广泛建立了外交联系,并发展了多种形式的海外贸易形式,极大地促进了中外各国经贸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却在明帝的一纸诏书中戛然而止。从此,决定未来世界走向的"海洋世纪"开始由欧洲人主导。 海禁的实施,标志着远东这个庞大的帝国关闭了探索未知世界的大门。接下来的大清王朝,虽一度有所振作,可终究因过于封闭自守而一步一步落后于世界潮流。 正当中国笼罩在"康乾盛世"的光环之中的时候;正当乾隆帝大规模营建号称"万园之园"的圆明园的时候;正当四方藩属国竞相朝贡,向大清,这个"上邦大国"鞠躬称颂的时候;当大清国的子民还沉浸在"天朝迷梦"中不肯开眼看世界的时候,世界的另一端,正在发生着一场场惊心动魄的变革和征伐。 经过"光荣革命"的大英帝国,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工业革命。新技术、新发明的竞相登场,大大促进了资本主义力量的发展、壮大,各个欧洲国家开始在全世界扩大资本市场。西班牙、葡萄牙、英国、荷兰、法国、德国、俄国……一个个世界帝国你方唱罢我登场,在全球范围内争霸称雄,同时建立起一个以西方文明为主的世界新秩序。 四 中国输在哪一点? 那么,中国到底输在哪一点? 让我们从一些片段的对比中,看看18世纪的中国是怎样开始落后于西方的: 18世纪的大清,妇女被牢牢地禁锢在家庭里,三纲五常、女诫、女则是她们终生恪守的准则。而另一些妇女儿童的命运尤其悲惨。在大清皇帝们制造的绵延几百年的文祸和文字狱中,一些特立独行之士,一些"不合作、不服从"的思想家遭到了令人发指的残酷镇压。有的是被凌迟或腰斩,有的死后还被开棺戮尸,而他们无辜的家眷或被流放到寒冷荒凉的边疆,或被发配给披甲人为奴、为妓。 18世纪的法国,妇女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上流社会的妇女们无不以组织沙龙、吸引各方名流欢聚为荣。其中,杰芙琳夫人的沙龙是最著名的一个,沙龙里高朋满座,卢梭、狄德罗、达朗贝尔等著名启蒙思想家均在其列。 1687年的英国,物理学家牛顿出版了《自然科学的数学原理》一书,该书解释了"行星、彗星、月亮和大海"的运动……一个世纪后,诗人华兹华斯称牛顿是在"独自穿越陌生的思想海洋"。 1687年,大清,当权者以"败坏风俗,蛊惑人心"为罪状,禁"淫词小说"。 1751年,法国,一本划时代的著作出版,这就是《百科全书》第一卷。狄德罗主张以传授新知识和宣传新思想为目的来编写一套《百科全书》,这一主张立即得到了法国当时多位最著名的思想家和科学家的支持。1751年该书第一卷出版后,直到1772年,丛书共出版了28卷。在18世纪后期,百科全书派成了启蒙运动的中心领导力量。 《百科全书》中对"人"的解释是这样的:"人是有感觉、能思索、会考虑,并在地球表面自由行走的动物。" 1751年的大清,一场席卷全国的文字狱悄然降临。这一年,在云南、贵州、山东等地流传着一个奇怪的手抄本:一本假冒大清著名官员孙嘉淦的附有朱批的奏折。奏本指责乾隆"五不解"、"十大过"。全国范围内的追查随即展开,无数人因此无辜入狱。 1755年的法国,另一位对人类社会发展进程影响甚巨的思想家孟德斯鸠去世,身后留下了《论法的精神》、《社会契约论》等一系列煌煌巨著。他一生研究探讨了人类种种政治制度的优劣性,提出了权力制衡、防止暴政的策略。他说:"自由是做法律所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利;如果一个公民能够做法律所禁止的事情,他就不再有自由了。因为其他的人也同样会有这个权利。" 1776年,政治经济学古典学派的"创立者"、英国人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出版。这是欧洲第一本试图阐述欧洲产业增长和商业发展历史的著作,也成为了现代经济学研究的先驱。他对资本主义和自由贸易的论述极大地影响了后代经济学家,影响力至今不衰。 1776年的大清,乾隆皇帝命也在着手进行一项文化、思想界的重建工作,内容却是删改旧籍。种种古籍文献中凡是涉及到"南宋人书之斥金,明初人书之斥元,其悖于义理者自当从删,涉于诋詈者自当从改。" 盛世之中,往往也有哀音存在。 关于当时赫赫盛世背后真正的社会局势、人民生活,清代思想家龚自珍撰文如下: "官吏士民,狼艰狈蹶,不士、不农、不工、不商之人,十将五六","自京师始,概乎四方,大抵富户变贫户,贫户变饿者,四民之首,奔走下贱,各省大局,岌岌乎皆不可支月日,奚暇问年岁?"(见《龚自珍全集·西域置行省议》) "贫相轧,富相耀;贫者阽,富者贫;贫者日愈倾,富者日愈壅。"(见《龚自珍全集·平均篇》) "官益久,则气愈媮;望愈崇,则诌愈固;地益近,则媚亦益工。"(见《龚自珍全集·明良论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