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节:一杯沧海(60)
系列专题:《一杯沧海:我与青岛啤酒》
这样的案例在我们的实践当中很多,2004年以前,青啤在温州市场仅仅做到了2 000千升,只有一个经销商在经营。这就属于"摊煎饼"了,2004年我们把这个模式做了调整,进行深度市场开发,第一,在温州建立能够管理经销商,深度开发市场的办事处;第二,实行招标,把原来一个经销商的地盘划分成三四个地盘,分别交给三四个经销商来做。结果调整当年温州市场就卖到了2.2万千升,第二年又发展到3万千升,现在已经卖到将近7万千升。地盘还是原来的地盘,但是只不过改成了深度分销,销量就提高了。
其实,当时给经销商划分地盘,就相当于给其一块责任田,多打了粮食,他们也可以分享结果。就像以前农民种地产量少,但是换成责任田就丰收了一样,是模式、机制的问题。 市场实践证明,"摊煎饼蒸馒头"的理念在青啤运用得比较到位,2005年以后公司在很多地方市场都开始聚焦,原来遍地撒"芝麻盐"的习惯逐渐地得到了收敛。 基于"蒸馒头"这一思路,我从区域的角度,对市场的整合提出了"点-线-片"的布局战略。以前的生产基地布局也是"跑马圈地"时代所留下的粗放式的布局结构,存在许多不合理、不协调、不经济的地方。其主要特点是:市场跟着生产基地走,先并购工厂,再考虑市场,是简单的生产点布局。而我们制定的新的布局思想是:先有市场,后有工厂,工厂布局跟着市场布局走,市场布局跟着效益走。新的布局是一种科学合理的、讲求经济效益的最优化布局。在市场布局中,重点进行基地市场建设。基地市场是企业收入和利润的重要来源,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据地。我们也把基地市场形象地称为"利润池"。因此,作为基地市场来说,它必须具有较强的市场吸引力,也就是盈利性要好。 人们畏惧一根小小的针甚于畏惧一把大大的锤。因为针的力量来自于聚焦,来自于集中。营销的力量来自于整合,而整合的力量来自于聚焦。营销的集中会带来意想不到的结果,那就是销售和利润的同步增长。 基地市场的策略是,我们要做小池塘中的大鱼,而不是做大池塘中的小鱼,将每一个市场做透做厚,无论它有多小,这样才能实现品牌生根、产品生利。 整体强并不代表局部都强,再强大的企业也有其死穴,我们要将有限的资源集中在局部市场,改变力量强弱对比,在局部市场上取得各自的竞争优势,这就是聚焦的真谛。 因此,我们要继续坚定不移地集中优势资源打造省级连片基地市场,建立战略性盈利基地。 先有市场后有工厂 从2007年初开始,关心青啤发展的人敏感地发现,我们正在悄然进行新一轮扩张。 2007年,我们连续有几个大项目开工:年产40万千升的青岛啤酒济南啤酒生产基地在济南高新区奠基;年产40万千升的青岛啤酒第三有限公司扩建项目开工建设;青岛啤酒二厂新增20万千升扩建项目竣工,成为青岛啤酒公司生产能力最大的工厂;年底,青岛啤酒(徐州)彭城有限公司扩建20万千升的项目也进入投产,董事会上又批准了青岛啤酒(日照)有限公司年产啤酒22万千升搬迁项目和四川成都新建年产啤酒20万千升生产基地项目。 当然,这一轮的扩张和发展与前几年有很大的不同,这一轮是以市场为基础的扩张和发展,体现了"先市场后工厂"的原则,是在"做强"基础上的"做大",重视的是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更多阅读
第64节:一杯沧海(64)
系列专题:《一杯沧海:我与青岛啤酒》 "倾国倾城"是我们的一个新的尝试,就是将青岛啤酒独到的品牌经营观、体系化的品牌经营理念运用到城市的发展中去,让更多的中国城市能够展示自己,也带动青岛啤酒在当地的影响力。我亲自参加了在南
第63节:一杯沧海(63)
系列专题:《一杯沧海:我与青岛啤酒》 青岛啤酒就是要带动消费者去体验,用情感去激发消费者对品牌的感动力,从而创造更大的购买力,为我国啤酒第一品牌的发展开启情感营销、体验营销的新思维。 2005年,根据品牌定位,我们提出了"激情
第62节:一杯沧海(62)
系列专题:《一杯沧海:我与青岛啤酒》 在啤酒市场上,利润率高的中高档酒市场将成为啤酒企业主要的利润贡献点,但是青啤在济南销售的各种啤酒基本上都是从青岛运来的,一直受困于运输成本和运输时间。为了巩固济南市场并发展周边市场,我
第61节:一杯沧海(61)
系列专题:《一杯沧海:我与青岛啤酒》 我认为,经过5年的沉寂,青啤通过内部整合、市场整合、品牌整合等一系列的调整,市场运作能力、管理能力、员工素质都有很大提升。从数据上来看,2006年度,青啤销售收入增长了16.5%,而净利润增长则高达4
第59节:一杯沧海(59)
系列专题:《一杯沧海:我与青岛啤酒》 在狮子的每一个猎物旁边,总会有食腐者的影子,狮子不吃,自会有食腐者啖之。青啤在1997年开始疾风骤雨般的兼并收购,就是为了先把"肉"盛到"碗"里,不让对手"夺食",于是青啤用几年的时间将近50家工厂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