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从草根到精英的奋斗历程:俞敏洪传奇》
第八个特色,就是友好,Friendly。要做到友好,似乎很容易,但很多学校教师却未必能够和学生打成一片。新东方是一个民办的教育培训机构,在商业利益层面,友好的服务意识是不可少的。学生花了钱,总不愿意看见老师在讲台上神情僵硬、说书念经吧。 第九个特色,是爱国,Patriotic。很多学生将新东方作为出国留学的跳板,在1999年5月8日,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轰炸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引起轩然大波。以培训出国,尤其是到美国留学为目标的新东方登时成为众矢之的。新东方面临巨大压力,这时候徐小平出手了,他从中国“落后就要挨打”说起,得出来的结论却和那些抨击新东方为“卖国贼”的论者大大不同,是要更加奋斗,到美国学取先进的经验和技术,使自己的国家强大起来!无论新东方是否为了商业利益和自保而发表这份声明,无论出国留学的学生最后会归国效力或是移民他国,新东方在课堂上向学生所宣传的,确确实实是“爱国主义精神”。 最后一个特色,说起来就显得很崇高,那就是有共同信仰,Religious。新东方充满了浓郁的人文气息,鼓励教师要有自己的风格和个性,但大家的共同目标确实是高度一致的。同样的教学理念,同样的教育精神,同样的信念和理想,这才是一个团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而不是统一着装、统一发型之类的压迫人性自由的东西。信仰的力量是巨大的,如果没有共同的信仰,新东方早已是一盘散沙,怎么可能历经数次劫难,依然“挺立在孤独、失败和屈辱的废墟上”?

三足鼎立:教师风格多变化 在新东方,有三大门派,各显神通。 “激励派”的掌门人,不用说就是刷遍天下无敌手的俞敏洪了。 “激励派”典型地体现了“新东方精神”的核心。老师个个口才有若黄河之水,滔滔不绝,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他们站在讲台上,更像是站在舞台上,将一堂课讲得活色生香、新鲜有趣,又让人有种往前猛冲的动力。 老师们十分重视课堂气氛的调节,新东方的老师都知道有一个“亮点”的概念。他们精心设计的课堂,大概每15分钟就会设置一个“亮点”,正好让学生在开始疲惫之际提起精神,加足马力。 “激励派”注重在课堂上调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到“热血沸腾”的境界。为此,经常在课堂中加入幽默和励志的元素,学生在吸收知识的养分,享受笑话带来的愉悦的同时,也将苦行僧般的漫漫征途变成一路风景一路鲜花的旅途。 俞敏洪将新东方塑造成了努力、奋斗和成功的象征。俞敏洪对于学生的心理十分理解,他专门买了故事集发放给老师用作讲课参考。“激励派”老师上课时候的“题外话”也未必都是信手拈来,很大程度上是俞敏洪对教师授课的要求,要有活泼的气氛,要有两到三个小故事,要根据课堂内容延伸到人生奋斗的话题…… 与“激励派”相对的是“学院派”,其实“学院派”的核心也是激励,只是表达方式不同而已。 “学院派”的掌门人是胡敏,这派高手上课讲究循序渐进,没有“激励派”那么“飞扬跋扈”,取而代之的是学院精神的温和、稳健和理性。他们对市面上那些庸俗的成功学著作十分警惕,在教学中也吸收幽默的精神,但更注重用怀疑和思考两样武器对“新东方精神”进行批判。 相对来说,这一派更接近大学教授。他们虽然未必在课堂上“煽情”地激励学生,但他们冷静的思考、理智的分析显示了较深的内涵。这样的风格容易为较挑剔、不喜浮夸的学生所接受和认可。 江博创立的新门派“激情派”也是风头正健。他们接近“激励派”,除了讲究激情演绎,更注重审美教学。这就在热热闹闹的“激励”之中又加入了审美的因素,使人感觉不仅有动力,更有美感,不仅要坚持“踩死”一切困难,更要欣赏苦难带来的财富,这就又拔高了一层境界。 江博有个精辟的比喻:“讲课应该是一门艺术,要有思想,有审美,让学生就像在沙漠中行走,忽然发现一罐红牛、一头骆驼。” 不过,在2004年,三大掌门人去了两个:胡敏离开新东方,江博成为北京巨人学校的CEO,但他们所创立的门派绝招却流传下来,成为新东方品牌的一部分。无论他们是因新东方中的“政治色彩”不满,或是羽翼丰满意图另立门户,俞敏洪都十分淡然:“一个企业在改革和更替中,人员肯定是会变的。不是一个人个性如何、人品如何的问题。胡敏和江博能在外面闯荡闯荡也好。可能不久,他们反而会理解我,知道创业有多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