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从草根到精英的奋斗历程:俞敏洪传奇》
后来,俞敏洪发现,自己的词汇量经过魔鬼训练之后,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他认得许多不为人知的单词的生僻含义,堪称一本活字典,连老师也赞赏不已。既然如此,俞敏洪就要利用这根弦,弹奏一曲《笑傲江湖》。 俞敏洪开始埋头于词汇、语法和阅读这些利用词汇优势容易训练并且成效显著的项目上。这一次的选择,就像在跑道尽头插上一块“语言专家”的牌子,俞敏洪开始狂奔,并且以光速接近终点。 于是,班级里基本呈现出了群雄并起、分割天下的局势。有人专擅标准语音,有人下笔如有神,有人开口滔滔不绝,有人一目十行。俞敏洪打着“活字典”的招牌,立足于战火纷飞的“诸侯国”中。 日子一天天过去,俞敏洪形成了一个让所有在英语泥沼中痛苦挣扎的学子们都深恶痛绝的习惯:抱着英语词典到未名湖畔散步休息。他怀抱着自己的成就,欣赏黄昏时候湖波荡漾的美景,确实是人生一大乐事——只要我们忽略他抱着的是一本英语词典就行了。 事情看起来是按这个定律发展的:遇到挫折,下定决心,努力奋斗,得偿所愿。

不过,俞敏洪有时候也有些迷茫。英语,不过就是另一种语言代码而已。就好像一句话你可以用中文说,也可以用英文说,难道自己就把大学的美好时光都奉献给一种语言工具吗? 回想起来,自从进入了大学,俞敏洪所有的进步都在英语这门交际工具上,但对于生命的体验、精神的提升这些形而上的东西,却没有多少进展。就好像拥有一块平整的农田,却只是不停地往外拓张,不断将外面的土地也变成农田,如此一来虽然扩展了土地的面积,却没有深入的耕种,收获也就无从谈起。 一个人要取得成就,必须经过艰苦的努力,终有所成,也是理所当然;但更难得的是在取得成就之后,还能从成就感里为自己腾出思考的空间,发现自己的生活中依然还有值得追求的东西。 俞敏洪正是如此,当他终于可以抱着英语词典当作休闲,正如马克思当年写《资本论》写得累了,就做做数学题,乃至微积分一样;当英语不再成为俞敏洪生活的主要障碍的时候,当他小有成绩、确证了自己的价值之后,他依然在思考:自己的生命里面还缺乏有深度的东西,那就是精神。 俞敏洪陷入了沉思。一个人精神的深度要有所提升,最显而易见的方式就是从书籍中汲取营养。 古语有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千钟粟。”书籍是人类的编年史,它将整个人类积累的无数丰富的经验世世代代传下去。从书籍里获得物质的益处,俞敏洪倒是尝到了,但精神上怎么深入? 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 这正是俞敏洪所需要的。 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北大的图书馆里,书籍浩如烟海,即使穷尽一生,也不可能读上一半。书籍无限而生命有限,尤其是时间有限,俞敏洪每天要花大把的时间在英语上,课业繁重,怎么也腾不出时间,更静不下心来读书。 于是,按照“俞敏洪定律”,他所苦恼的问题在大三时出现了转机。 用书籍武装灵魂 大三第一学期的时候,俞敏洪被诊断为患了肺结核,必须休学一年,卧床养病。初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俞敏洪一下子懵了,好不容易赶上了班级的学习进度,勉强有了自己的“招牌”,却要休学一年。这一年的差距,他又要用多长时间的奋斗和煎熬才能赶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