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经济自由的全球化:全球化为什么可行》
我们再看看最有争议的指标之一:童工。从理论上应该认为,随着父母收入的增加,儿童数量的减少,预期寿命的延长,儿童应该更多地得到教育机会,而不是被过早送去参加劳动。令人高兴的是,事实也的确如此。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10~14岁的儿童参加工作的比例,在整个发展中国家从1980年的23%下降到了2000年的12%。东亚各国的成绩同样是最可喜的,从26%下降到8%,南亚国家是从23%下降到15%,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国家降幅最有限,从35%下降到29%。中国的变化令人惊讶,从1980年的30%下降到2000年的8%。印度落在后面,从21%下降到12%。因此,正如我们可能预期的那样,越是在经济全球化程度高的国家,那里的父母就越是不愿意让孩子过早参加劳动。这些人之前让孩子过早从事工作并不是出于无情或恶毒,而是迫不得已。 最后,我们还应该记住过去20年以来在其他方面的一些重要进展:世界范围的民主潮流,尽管还不甚完美;世界广大地区为个人提供的经济机遇,特别是在中国和印度;随处可见的妇女地位的改善,虽然还不是发生在所有国家。

这些都是令人鼓舞的新的趋势,发展中国家的人民,特别是经济高速成长的国家的人民,正享受着前所未有的更长寿、更健康的生活。他们的教育和营养条件得到了提高,他们对子女的哺育更好。所有这些好事的发生并不都是因为收入的提高,来自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也至关重要。与历史上的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能够在更低的收入水平上取得更高的社会成就。但我们也可以想象,收入增长最快的国家社会进步的幅度往往也最大,依然是那句话:"是增长,傻瓜"。 各国内部的不平等 如果说马祖尔关于全球不平等状况恶化的论断有误,那么对于各国内部的不平等变化他至少说对了,是吗?正如上文提到的那样,全球化在改善整体的分配状况时,会加剧各国内部的差距,这是很有可能发生的,但实际情况果真如此吗?答案是在某种程度上的确如此。为了更精确地加以描述,我们需要知道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分别发生的情况。 发展中国家内部的不平等 在世界银行所谓的"新全球化参与国"中,不平等的情况的确有所加剧。这组国家总共是24个,总人口接近30亿,但不平等的扩大只是因为中国的影响。46而中国在过去20年里的不平等情况恶化,几乎完全是因为地区之间的差距拉大,但这几乎是不可避免的,它背后有四个方面的原因:第一,在过去的计划体制下,收入分配过分均等;第二,在最初期的废除公社体制、刺激农村经济增长之后,后来的增长主要来自融入世界经济的影响,而全球化的主要参与者是沿海地区;第三,就像我们看到的整个世界一样,在中国这样幅员辽阔的国家,任何增长过程都肯定存在地区之间的不平衡(这在印度也表现得越来越明显);第四,中国在政策上阻止从内地农村到沿海发达地区的自由移民。因此在很多方面,今天的中国正在比较小的层次上复制整个世界在过去20年里发生的故事。造成国内的不平等状况加剧的原因,与世界层面一样,是由于成功地融入世界经济的地区或国家与没有融入的地区和国家之间的生活水平的差异正在扩大。最贫困的地区或国家并没有受到全球化的伤害,它们反而是因为没有加入全球化而受到伤害。中国乃至全世界面临的挑战都在于,如何提高落后地区参与全球化的能力,而不是听任某些批评者的意见,反而把它们同世界隔绝起来(这当然也是很难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