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解析中国皇朝管理:黄色管理》
第三节 盛世人才:更多是安人而非尽才 皇朝发展到盛世阶段,人才的供给和需求形势都发生较大的变化。随着皇朝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稳定,以及文化的普及,各类人才大批涌现。但是,封建社会,朝廷是人才的唯一的的买主,正所谓"学会文武艺,货卖帝王家"。一个很有才份的年轻人,经过近二十年的刻苦学习,通过层层考试和选拔,最终目的就是进入到朝廷的官僚体系中。但是,官员不可以无限增加,而希望加入官员队伍的人却层出不穷。考选激烈。加入官员行列的困难越来越大,希望加入的人却越来越多。由于做官是人才的唯一出路和最高目标,而又因为官员的数量相对于人才的数量是有限的,所以在这个时期就出现了相对的人才过剩,如何处理这个人才过剩问题,成为盛世皇朝人才政策的主要问题。盛世皇朝人才政策的第二个问题是大量的人才企图涌入到统治集团中来,如何控制人才的素质,如何选拔出皇朝需要的人才。官员数量有限,而人才众多,这就出现了人才选拔机制中的腐败机会。人才选拔出来以后,如何使用,即皇帝如何监督和控制官员。这个问题包括如何处理好君主和臣下关系,以及朝廷如何监督和监察官员。这是盛世皇朝人才政策面临的第三个问题。 一、人才素质仍是第一着眼点

如前所述,皇朝盛世阶段,人才形势是供大于求,且大量人才拥到加入统治集团的道路上来。这给皇朝初期建立起来的人才选拔制度造成极大压力。在这种情况下,有两种途径,一是严格制度的执行,坚持规定的选拔原则;二是改变选拔人才的制度,使之符合盛世阶段的特征。 汉朝初期实行荐举制。我们在第二章中已经说明汉初的这种荐举制主要有三种荐举方式:定期荐举、不定期荐举和特殊荐举。在汉初,由于社会经济刚刚起步,人才还没有充盈到供给大大过于需求的程度,所以选材方式并不是那么严格和规范。有时候,各地荐举的孝廉还达不到朝廷所需之数。在汉初,皇帝曾有一次下诏,大意说:你们偌大一个郡,若说竟没有一个孝子一个廉吏可以察举到朝廷,那是太说不过去的事。而且地方长官的职责,不仅在管理行政,还该替国家物色人才;若一年之内,连一个孝子一个廉吏都选不出,可见是没有尽到长官的责任。但是,这种情况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到了武帝极盛时期,对人才的选拔逐渐严格了起来。在汉武帝时代,不定期的荐举和特殊荐举逐渐消失了,只剩下定期的荐举。而且,为了保证人才的质量,在被荐举到朝廷之后,还需要到太学学习一段时间,然后再经过一个作"郎官"或者"吏"的实习阶段,才能真正加入到政府当中去,成为正式官员。汉朝的这种人才选拔制度的改变,实际上是适应了盛世阶段人才供求的形势。在这种条件下,朝廷人才的选拔机制所做出的改变,为盛世阶段的发展也提供了合格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