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节:君权与相权:董事长与总经理(3)



系列专题:《解析中国皇朝管理:黄色管理》

  唐朝的柳宗元曾专门写过《封建论》,来论述封建制与郡县制的利弊得失。他指出,封建制不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秦朝实行郡县制而在短期内灭亡,不在于实行了郡县制,而在于秦朝的暴政,在秦朝末年的战乱中,"有叛国而无叛郡"。

  在秦汉之后,虽然郡县制成为各个朝代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的主要模式,但是封建制并没有彻底消失。前面所说的西晋大封诸王,就是一个例子。封建制在历史上一直存在到清朝,虽然封建制已经不是主流。在唐、宋、元、明、清诸朝,皇帝分封自己的子侄为王的事例一直存在,但这种分封却没有把王的领地的行政管辖权划给诸王;诸王只是衣食租税,对于自己的封地,没有实际的管辖权。明太祖朱元璋在建国之初,分封自己的子侄三十多人为王。这些王都有兵权。因而也出现了燕王朱棣的起兵造反,夺取了自己的侄子建文帝的江山。而朱棣称帝后,赶紧削减了诸王的权力。诸王一旦被封为王爷,按照明朝的规定,必须立即到封国去。但在自己的领地上,这些王爷不仅没有任何实际权力,而且还受到地方官的严密监视。到了清朝,除了八旗旗主被封为王爷外,每一任皇帝都封自己的一些儿子和兄弟为王,但这些王只是亲王,不仅没有自己的领地,而且还得在皇帝的眼皮底下活动,严格受制于皇帝。

  但是,郡县制也有自己的弊端,那就是地方政府严格受制于中央,没有自己独立的行政权力,一旦遇事,需要层层上报到中央,然后等待中央政府和皇帝的命令,没有或者只有很少的自由处置权。在古代的交通通讯条件下,信息上报至中央,再等待中央的指令,需要很长一段时间,这就造成了地方事务的拖沓和无效率,严重损害了政府行政的效率。在宋朝,这个问题更为严重。太祖赵匡胤通过"杯酒释兵权"解除了统兵大将的军权,又通过分割地方政府的权力削弱了地方政府的势力。地方政府在路这一级被分为四个衙门:安抚使司、转运使司、提点刑狱使司、提举常平司,即所谓的"帅、漕、宪、仓"四司。各路内的使司任职有交叉又互不统属,互异互补,互申互察。这种做法,虽成功建设监察网络,防范了地方长官专权,却也造成了地方政府行政滞后、迟缓的弊病。有宋一代,守内虚外,重文轻武,致使经济繁荣,但军事上羸弱,倍受其他政权的压制,不能不说与这种地方势力衰微的特征有紧密关系。

  实际上,这两种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模式,各有利弊。郡县制将地方政府当作中央政府的派出机构和分支机构,有利于中央政府统一政令和法律,提高总体行政效率;其弊端则在于削弱了地方政府在具体事务上的自由处置权,增加了信息交通的成本。封建制将地方当作中央的藩国,提高了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各个诸侯国的藩王可以根据地方特点,自主、充分地发挥地方优势,提高效率;而其弊端则是容易导致地方势力尾大不掉,形成地方对中央的离心势力。

  在现实中,到底哪一种模式更好,则取决于具体的环境和条件。就现代企业集团而言,则须按照行业特点和面临的市场形式具体进行选择。

  三、考核与监察:监事会与管理层

  守成坐天下的君主要想实现王朝的长治久安,为子孙后代开万世之基业,必须建立一套控制和激励人才的制度,也就是历史上的课考、监察制度。创业阶段,对于人才业绩的考察和监督,是较为直接的,这与当时面临的环境和设定的战略目标有关。创业阶段,创业集团的主要战略目标就是战败对手。对于人才而言,能否在战场上战胜对手,能否给集团提出合理、可行的建议和谋略,一目了然,较好评断。因此,在创业阶段没有形成制度化的考察和监督制度,是很自然的。但是守成阶段,统治集团的主要战略目标变成稳定和长治久安,就需要衍生出制度化和规范化的业绩考察和监督机制,来保证组织的激励作用。这种考察和监督制度,一是对任用官员的业绩考察,即课考制度;二是对官员行为的监督,即监察制度。

  课考制度,关键是如何有效衡量官员的业绩。对官员勤务和功绩的例行考察,也是皇朝行政控制的重要手段。在秦汉时期,地方官在每年年底,都派出所谓的"计吏"携带"计簿"前赴中央政府"上计",向总部报告生产、税收、财务、户口、刑狱等情况,并接受考课。这种考课制度是最高统治集团了解官员勤务和业绩的主要手段。因此,皇帝常常亲自"受计",丞相负责考课内容,御史大夫则负责按察虚实。考课时需要对官员按照业绩进行排序,作为升迁的主要依据。此后的各个朝代,基本承继有这种考课制度。

  现代企业集团在占领了一部分市场之后,也需要派出经理人员来具体管理和负责各个市场的运营。相当于中央政府的总公司通过考察这些分公司的业绩,并按照业绩来对分公司经理进行奖惩。这种制度的建立和维持是总公司控制分公司的重要手段,也是对人才使用做出的制度安排。这种课考制度越是严格和客观,公司的运作就越良好,越有效率。从历史的经验看,那些生命周期较长的王朝,在经常性课考制度方面就坚持的比较好,而那些短命王朝,课考制度就比较松弛。

 第24节:君权与相权:董事长与总经理(3)
  守成阶段有作为的皇帝,是比较看重课考制度的。明朝初年,明太祖朱元璋就对课考较为严格:一如他对"空印案"的严厉处置上。按照规定,每年各地方的布政使、府、州、县等都得派"计吏"到户部报告地方财政收支账目。为了筹算钱粮、军需等款项,必须由各府将本府情况报到布政使司衙门,布政使司衙门再报到户部,这样层层上报,最后户部审核数目是否完全相符;如果数目不符,则需要驳回重新填造。各地的布政使司有的离京城比较远,重新填造不方便,因此为了避免麻烦,上计的官员都带有事先预备好的盖过官印的空白文书,遇有被驳回,就随时填报。在洪武十五年,朱元璋发现了这个弊政,立即下令严办。

  通过课考制度,中央政府可以有效地控制地方官员的业绩,从而间接监察官员的努力程度。在古代中国的皇朝史上,课考、监察体系一般是两个独立的系统。前面讨论的课考是户部的责任,而监察机关主要是御史系统和都察院。

  监察制度比较严密的首推明朝,而明朝监察制度的完善,主要还是朱元璋的作为。朱元璋在创业阶段,东征西杀,统一了全国;在守成阶段,高瞻远瞩,他的一些制度设计,基本都着眼于大明王朝的长治久安。监察制度方面,从明初开始,就形成了中央和地方两套监察体系,明确体现了分权和制衡的精神。在中央,六科和都察院共同行使纠举百官的职责;在地方,中央派出的巡抚、巡按,以及地方按察司共同承担对外省各级官员的监察,纵横交错,多管齐下,既相互补充又相互制约,组成一张严密的监察网。课考和监察制度,是在正反两面着眼,对于一个希望稳定发展、基业长青、大有作为的组织而言,是极其重要的。

  成长阶段,重在建构。组织设计和制度安排又是王朝初建阶段的重中之重,直接决定着王朝未来发展趋势和发展特征。守成之主对组织设计和制度安排的态度、理念,以及作为,在这个王朝发展的全部阶段打上深深的烙印。是短命而亡,还是长期生存;是积贫积弱,还是迅速鼎盛;是乌烟瘴气,还是清平向上;是僵化不变,还是与时俱进,都在其中。近视的眼光、静态的观点,也许会取得一些成效并勉强支撑下来,却带不来任何长期的优势,更不用说基业长青。长期持久的生命力只能来自于管理能力,而管理能力又取决于组织设计和制度安排。进一步讲,只有这样,组织才能有效,也才具备战略转轨和根据环境提早采用最新战略的素质和能力,才会逐渐使之完善、定型,从而跃居巅峰。刘邦为着屏藩中央,分封同姓王,导致了后来的"七国之乱";晋武帝司马炎不见前车之鉴,分封诸王,导致后来的"八王之乱";北宋重文轻武、削弱地方势力,造成北宋王朝的疲敝与软弱;朱元璋废除宰相,导致了明朝皇帝成为中国历史上最荒唐的皇帝。这些历史经验和教训,都得之于皇朝的守成阶段成长时期,很值得现代管理者们注意,毕竟组织不是一个由只需加油的机器、自顾而立的场所和僵硬不变的体制堆砌起来的无生命物体,而是类似于人的活生生的生命体,不加以剖析结构、无所谓解构功能,将无法逃避衰亡期的迅速到来,甚至与鼎盛时期绝缘。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451250.html

更多阅读

第24节:好心态助你“不可替代”(8)

系列专题:《基业长青企业员工秘笈:做不可替代的员工》  一个聪明、上进的员工,不会把自己当作一个纯粹的受雇佣者,而是一个与老板分享成功与发展的人。早一点培养出这种心态,让你早一点获得机会,从而成为不可替代的员工。  第六节 管

第24节:对小企业主减税能创造新的工作岗位吗(3)

系列专题:《经济政策影响生活:牛奶可乐经济学3》    拨款给缺钱的州政府,成千上万的教师和警官就能免遭裁员。这么做甚至还能直接创造出许多有用的工作岗位。比如州政府可以请人仔细检查如今自由进出港口的集装箱。  左右两大阵

第24节:挫折--在我们面前的一座座山

系列专题:《完美大学攻略:进入大学要读的第一本书》  第四节 挫折--在我们面前的一座座山  人的一生不会是一帆风顺的,总要有跌宕起伏,只有能战胜命运中的挫折的人,才能取得成功。挫折是挡在我们面前的山,而取得成功的过程就是跨过

第24节:色当会战后俾斯麦与拿破仑三世(1)

系列专题:《宋鸿兵最新力作:货币战争2·金权天下》  色当会战后俾斯麦与拿破仑三世  1815年,法国在滑铁卢战役惨败之后,面临着比1814年巴黎和会更为严苛的赔偿条款,特别是过去被法国反复征服的普鲁士,要求高达1?7亿泰勒(普鲁士银币,1

第24节:测测兴趣等级:他是真的感兴趣,还是你在浪费时间(4)

系列专题:《5分钟搞定对方:你可以看透任何人》  第三步:观察反应  一旦进入这个步骤,你只需寻找自信心水平降低和情绪变化的迹象。一个人想得到某种东西却害怕无法得到时,他会进入一种狭窄的意识状态。除了那些明显的表现,下面分别列

声明:《第24节:君权与相权:董事长与总经理(3)》为网友浪费了青春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