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中华文明复兴的必由之路:管理治国》
以儒攻儒,不拘其古

明代前期的儒学实际上一直拘囿于传统儒学之内,没有多少作为,翻来覆去的大概只有孟子的民本之说,这实在是一种悲哀。――明代的君主专制心狠手辣,动辄杀戮株连,文化人最难幸免。儒学的冷饭已经翻炒了多少遍,仍然鬼打墙似的难以跳脱出来。除了秉承先秦时代孟子的贵民论,重提民本之说,别无他法,譬如刘基;蒙古人主宰的王朝也让他们反思良久,但也只能从汉民族的角度提出攘夷的矛盾言论,譬如方孝孺;也有承前启后,上接先秦古学下开近代风气的一派,譬如黄宗羲、王夫之;另有维护君主专制的一派,譬如张居正、吕坤。 刘基做过元朝的官员,对当时的苛政颇为愤激,与上司议事不合便弃官归隐。深知黎民疾苦,甚至借民之口骂官,"恨不杀官头,剔骨取肉尝"。擅长以寓言寄托政治思想。后来辅佐过朱元璋,有功于朝,但在明朝开国年代,也不敢对着官府唱反调,只是捡拾起孟子的民本说,再作发挥。他倒是全盘遵循了孟子的遗教,认为政治的唯一目的就是立君以养民,养民是政事之本;开国之君能养民以兴,而继体之君废怠以亡。如果苛政虐民,终究难免革命风暴。即使民众愚顽,也不可欺之太甚。 方孝孺可以算是明初屈指可数的思想巨擘,尽管他相当迂腐,断送了不少人命。不过他的治国思想也确有可圈可点之处。譬如他认为,政治的功用就是为了补救人类天生的不平等,使人能平等相待,所以君师是用来弥补自然之弊的,"天之立君,所以为民,非使其民奉乎君也",而民众是"仰之平其曲直,除所疾苦,济所不足而教所不能",所以能够以尊卑贵贱制度接受管理,如果君主独断专行,怠慢民众,哪还有谁肯俯首听命呢?――方孝孺的这一理论的确新奇,也是传承了孟子的贵民论以及教化功能;"受命于天者君也,受命于君者臣也。臣不其职,则君以为不臣。君不修其职,天其谓之何?"重申孟子的诛君之论,认可民众可以反抗暴君的事实。 君职在于养民。方孝孺的政治思想就是养民。一是"用天之所产以养天民",君主的职责是"导之以取之之方,资之以用之之要,使生乎天地之间者不至于无用,用天下之物者不至于无节";二是"民易治也,在乎治之有法",譬如"使之有土以耕,有业以为,有粟米布帛以为衣食",或者"为学以教之,行道以化之。使之浸渍乎礼让,熏蒸乎忠厚,知暴戾诈伪不率伦纪之为非,然后可得而息也"。 方孝孺的仁义礼乐之道并非虚言,主要表现为井田制与宗法制。对于农业社会来说,只要耕者有其田则国无贫民。当土地被乡绅豪强大肆兼并之时,井田制也就被破坏了;而井田制一旦被破坏,社会的贫富差距就会越来越大,秦始皇的覆亡就是源于贫民的暴乱。――此类贫民实际上就是游民,游民的力量足以推翻任何一个暴政。在他看来,农民的土地不可被侵夺,使他们有田可耕,这样就不会有社会暴动。其次是宗法制的完备。宗法始于家族,而家族又在国家之前,所以应该完善乡族制度,由德高望重的人做族长,从田地、教化、祠堂与集会四个方面敦行礼义道德与仁政教化,使民众安居乐业,不至于滋事生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