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节:君之当尊,民为君用(2)



系列专题:《中华文明复兴的必由之路:管理治国》

  管子的经产之术以重农之策为主,再辅之以节用、输财、济困等。其《治国篇》里说"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农业为国家赋税之源,而工商贸易之利远高于农业,如果政府不加干涉的话,人民就会舍本逐末,所以管子鼓励人民务农本而舍末作,政府派遣"司空"修水利,"由田"办地宜,"乡师"劝力作。

  管子对于节用也有精辟的论述,主要是政府不能随意耗费钱财,"国侈则用费,用费则民贫,民贫则奸智生,奸智生则邪巧作";当然,该用则用,过于节俭也不是好事,"俭则伤也,侈则伤货也"。实际上,管子的经产之术还有相当详细的阐述,其《五辅篇》中就有"德有六兴"之说。经产之术为民治产是为富国,是政治稳定的需要,而不是富民;管子认为"贫富无度则失",人民可以丰衣足食,但不允许私人积蓄资财。积蓄资财会出现贫富悬殊,悬殊越大,社会危机也越大。所以管子主张工商之利收归政府,而土地制度也有了实施井田制的萌芽。

  经臣之道

  何谓朝之经臣?察身能而受官,不诬于上。谨于法令以治,不阿党。竭能尽力而不尚得,犯难离患而不辞死。受禄不过其功,服位不侈其能,不以毋实虚受者,朝之经臣也。――《管子·重令篇》

  管子心目中的治国理想,不外乎国家有赖于君主订立制度,经俗可以施展教化之功,经产之术可以富国。但是,这一切都得依靠各级官吏去执行。所以,管子的治国之术,除了经俗、经产之外,还有经臣之道(即用人之术)。他认为,这三者都是以法治国所不可或缺的条件。

  经臣之道是管子理想中的官僚管理制度。既需要以诚对上,又不拉帮结派;既可以竭能治事,还可以不辞于死;此外还必须是受禄合适,具有大公无私的为官品德。这显然过于主观了,也太理想化。所以,管子的主张一言以蔽之,就是"使法择人"。不过,用人标准仍然强调了道德为先,选拔程序也被后世历代专制王朝所仿效。

  管子对各级官吏各有标准。他在《立政》中列出了四种标准,"一曰大德不至仁,不可以授国柄;二曰见贤不能让,不可与尊位;三曰罚避亲贵,不可使主兵;四曰不好本事,不务地利而轻赋敛,不可与都邑。此四固者,安危之本也。"无非是卿相必须大德至仁,而朝廷大臣能够见贤就让;将帅能够罚不避亲贵,一视同仁;地方长官能够不计较加官晋爵,好农事,务地利,轻赋敛,惜民力。――如此按官吏等级来要求官员,其强调的是道德,是符合官僚管理的,但未必能做到客观。萧公权先生认为,管子的用人标准是"爵禄无假",即官吏的能耐要符合其本身的职位与薪俸。实际上,管子是从道德、成效、能力三个方面来说的,"君之所审者三。一曰德不当其位,二曰功不当其禄,三曰能不当其官。此三本者,治乱之原也。故国有德义未明于朝者,则不可加于尊位;功力未见于国者,则不可授以重禄;临事不信于民者,则不可使任大官"。

  选拔官员的过程大概有两种,一是乡里察举。――这是前所未有的制度,即使荀子也没有提到过。其过程,管子也说得很清楚,"凡孝悌、忠信、贤良、俊才,若在长家子弟、臣妾、属役、宾客,则什伍以复于游宗,游宗以复于里尉,里尉以复于州长,州长以计于乡师,乡师以著于士师"。――这是乡里自举之制。二是君主察问。――类似于后世的皇帝殿试。君主亲问乡属德才之士,"宣问其乡里而有考验,乃召而与之坐,省相其质,以参其成功成事,可立而时设,问国家之患而不疚"。――这是君主察问之制。对于贤良特异之士,估计也是一气呵成。察能授官,择之以法,然后任之以法。

 第14节:君之当尊,民为君用(2)
  管子特别在意的是君臣之间权职的划分,"主画之,相守之。相画之,官守之";而且对各自的职能也做了较为明确的界定,"论材量能谋德而举之,上之道也。专意一心守职而不劳,下之事也。人君者下及官中之事则有司不任。为人臣者上共专于上则人主失威","上之人明其道,下之人守其职,上下之分不同任而合为一体",如此则君身不劳,臣得尽力而国之诸务皆举矣。话虽如此,但不是每一个君主都能做到,齐桓公就没有听从管仲临终前的嘱托,除掉易牙、竖刁、堂巫、公子开方,四人后来犯上作乱,齐桓公落得死后数日无人收尸的下场。

  管子对于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官制也有一些阐述,但前后言论不尽一致,估计是当时的现实状况就是如此,地方与中央已经露出了分庭抗礼的苗头。譬如"乡与朝争治","朝不合众,乡分治也","有乡不治,奚待于国?"正因为他的官制重视地方分治,所以他对地方官吏的名目与职责也规定得较为繁琐。此外,从管子的言论也可看出,在他的想象中,君主仍然是封建天下的君主,而不是专制天下的帝王,"欲用其祖国使为天下共主",而且还是"天子出令于天下,诸侯受令于天子",可见管子身处春秋时代诸侯渐欲分裂之时,齐国虽为五霸之首,但他期望恢复的还是周代强盛之时的图景。

  七、商韩:尊君权,任法术

  法家思想到了战国时代已经影响较广,商鞅时有了严格的法治思想,而后来的韩非则是法家的集大成者。商鞅与韩非的思想已经相当可观,遗留的文献也最为丰富,堪称法家的代表。

  商鞅喜好刑名之学,曾经在秦国以变法著称于世,十多年间道不拾遗,世无盗贼,所谓家给人足。后来被告谋反,处以车裂而死。韩非也喜好刑名法术之学,少时与李斯就学于荀子门下。后来出使秦国被留用,遭到李斯等人的诋毁,屈死于狱中。其时离秦灭六国不过十二三年。商韩之死,相距百年。法家功利之士多半死于非命,即使是春风得意的李斯也难逃此劫,害人以害己告终,被腰斩于咸阳,不到两年,秦帝国也随之覆灭。

  尊君重国是法家思想的极致,也是专制天下前夕流布于诸侯各国的功利之学。既非创自于一人之手,也不是一蹴而就。春秋战国时代,维系宗法社会的纲纪伦常已经失效,诸侯争强,攻伐兼并已蔚然成风。然而,侵犯邻国与防御来敌都有赖于国家富强,法家手段较儒家更为强硬,也容易被君主采纳。

  法家的治国理论中法治思想的渊源最早,脱胎于儒之礼法;尊君思想随之而起,或者并驾齐驱。两者都是发轫于春秋之时,而法家的术治思想到了战国时代才露出苗头,兴盛于诸侯各国。郑国、晋国先后采取任法策略,遭到儒家始祖孔子的讥笑;而楚国则更早,春秋之时已经风行于世。

  社会空前动荡之时,治国方略也为之大变。或力挽狂澜如儒家孔子,欲以正名复礼等手段力劝王公贵族抛弃骄奢淫逸的恶习,安定社会;或任其自生自灭如商鞅、韩非之流,弃封建而立专制。两派之间,荀子、管子糅合礼法,算是过渡的中介。萧公权先生认为,礼与法之间彼消此长,时间在公元前6世纪末至4世纪末之间,约为200年。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451364.html

更多阅读

第14节:让对方看到你和他是一样的(2)

系列专题:《心理操纵术:掌控他人的力量》  你可以通过打招呼开场,询问对方的籍贯、大致年龄等问题,从中获取信息;或者通过听对方的说话口音、言辞侦察对方情况等,以此发现对方特点,找到共同点。  广阔的相似空间  除此之外,相似之处

第26节:别‘偷菜‘了,先忙正事吧(2)

系列专题:《职场女性生存法则:人人都是杜拉拉》  刘晓庆说:"做女人难,做名女人更难。"虽然这句话被传为戏言,却丝毫不能否定它的客观性。我们女人天生就是敏感多情的,重视家人,重视生活小事,所以很多人会因为私事而把工作放在一边。恰恰

利率市场化 第14节:第二章 技术市场化,市场技术化(5)

系列专题:《揭示华为长盛不衰的秘密:统治》  由此可见,端到端组织有效运作的核心在于工程师。一家高新技术企业只有具备上述三类工程师,才有可能真正做到从客户需求端出发,到满足客户需求端去,提供端到端服务,两端直通,没有任何阻滞。一

第14节:霸图基业(1989~1996年)(2)

系列专题:《一个煤炭企业的传奇发展史:黑金红流》  人杰地灵,有凤来仪。唐代大诗人刘长卿赞叹道:惜君滞南楚,枳棘徒栖凤。  独与千里帆,春风远相送。  此行山水好,时物亦应众。  一鸟飞长淮,百花满云梦。

第14节:抓住时机的人,错过时机的人(14)

系列专题:《看准时机:抓住时机的人,错过时机的人》  谈话中交织着自己的失败谈,希望本人对自己的错误有所改善,有效地提出建议,最后说出“我对你很有信心。”“你一定能做到。”等鼓励性语言,就会增加对方的勇气。  然后再观察部下的

声明:《第14节:君之当尊,民为君用(2)》为网友一纸能藏几字慵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