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证券化与次贷危机 第17节:危机酝酿的温床: 次贷及次贷证券化(17)



系列专题:《洞悉美国次贷背后的秘密:次贷危机》

  次贷的发放-分销模式掩盖了风险 如今,特别是那些大的、活跃的国际化银行,越来越多地转向"发放-分销"模式,即先发放信贷资产,从而积聚信用风险,再把它们卖出去,通常是卖给银行体系外的投资者。通过传递信用风险,银行又为发放新贷款创造了空间。

  20世纪60年代出现"金融脱媒"现象以来,银行主导型金融体系与市场主导型金融体系之间的区分已模糊。即使是传统的商业银行业务也越来越依赖于市场流动性,同时,市场流动性严重依赖于控制了流动性的金融机构。

  狭义的"金融脱媒"是指在存款利率上限管制条件下,货币市场利率水平高于存款机构可支付存款利率水平之上时,存款机构的存款资金就会大量流向货币市场工具的现象。广义的"金融脱媒"则不仅是指存款资金流向高息资产,而且指资金使用方不再经过金融中介,直接在金融市场发行各种证券来融取资金的行为。资产证券化已经是"金融脱媒"的一种主要手段。

  发达的资本市场中,资产证券化对商业银行贷款有明显的替代作用,也为资金业务以及以投资银行业务为代表的新兴业务领域创造了机遇。特别是相关业务对资本的要求较低,商业银行可以将有限的资本投入到个人贷款等快速发展的业务领域,有利于整体收益水平的提高。资产证券化也为商业银行的资金业务和资产配置提供了良好的工具。

 资产证券化与次贷危机 第17节:危机酝酿的温床: 次贷及次贷证券化(17)
  但是,资产证券化的快速发展也使得金融机构所面临的风险更加复杂化。

  商业银行把资产证券化作为提高资金运用效率、保证贷款资金来源和降低贷款风险的主要工具。通过复杂的金融产品,可以将低流动性金融产品的内在风险转嫁给众多其他交易人士,从而更易于管理那些流动性低的投资产品。贝尔斯登旗下基金出现的问题显示,这种投资策略面临相当大的不确定性。因为实际上,商业银行发行相关产品时,往往留下了信用质量最差的一部分资产。

  投资银行把资产证券化作为主要业务,获取大量一级市场发行佣金和二级市场投资收益,如投资银行仅在担保债权凭证(CDO)上的年总承销费收入就接近百亿美元。信用评级机构、债券保险公司等其他金融中介也从中获利不菲。但问题的另一面是这些中介机构对资产证券化业务的过度依赖将不可避免地带来关联交易、利益冲突等道德问题。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452204.html

更多阅读

庄家彬与汤珈铖 第53节:第六章 与庄家对话(24)

系列专题:《大赌局:华尔街崩塌深度解密》  2007年7月,对冲基金Protégé合伙公司的共同创始人之一的泰德·塞迪斯发出了一封短信,表示他愿意与巴菲特打赌。泰德·塞迪斯说:"与巴菲特打赌,是解决投资界长期以来关于‘主动管理‘与‘被动

声明:《资产证券化与次贷危机 第17节:危机酝酿的温床: 次贷及次贷证券化(17)》为网友定军乾坤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