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洞悉美国次贷背后的秘密:次贷危机》
MBS下分住房抵押贷款证券(residential mortgage-backed securities,RMBS)和商用物业抵押贷款证券(commercial mortgage-backed securities,CMBS)两大类别。而RMBS又进而分出优惠利率住房抵押贷款证券(prime RMBS)和次级住房抵押贷款证券(subprime RMBS)等。 APCP是由按揭贷款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资产管理公司等创设的独立特殊目的实体(special purpose entity, SPE)发行的按揭贷款支持的短期商业票据,票据的利息来自按揭贷款的还款收息。 对包含上述证券在内的金融资产实施再次证券化可得到担保债务债券(collateralized debt obligations,CDO),其基础资产池可包括高收益的债券、新兴市场的公司债券或国债、辛迪加贷款或其他次级证券(subordinated securities),其中也可包含前述的ABS、RMBS及CMBS。

CDO又可分为贷款担保债务证券(CLO)与债券担保债务证券(CBO)两大类别,其区别仅是资产池中贷款和债券类资产的占比不同。CDO还可分为资产负债型和套利型。资产负债表型CDO一般由商业银行等自身持有大量基础资产的机构发行,其目的通常是为了改善资产负债管理,以更有效地转移信用和利率风险,提高资本充足率。套利型CDO一般由基金公司等投资机构发行,一般通过购入特定证券(如高收益公司债券、政府债券)后重新组合包装后再出售,目的是获取价差。为达到利润最大化,后者往往伴随着财务杠杆的大量使用。 金融管制在欧美的放松和《巴塞尔协议》在各国的实施,银行对资本充足率和不良资产的重视,大大刺激了资产证券化在世界各国的发展。1995年,世界银行属下的国际金融公司以其在南美等发展中国家的长期资产为抵押发行了4亿美元不可追索的证券。十多年来,资产证券化在亚洲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1994年,香港发行了3.5亿港元的抵押贷款债券。到1996年,资产证券化进一步延伸到印尼、泰国、马来西亚和日本等亚洲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