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反思IT业三十年
在命运上,IT产业与其他传统产业是相同的。在改革开放以前,全国经济一盘棋,无论是造自行车的还是造电脑的,所有的生产和应用都得按照计划来,跟生孩子一样。
然而,IT产业又与其他很多传统又不尽相同。中国IT产业的形成有两个重要的阶段。一是从1984年到1998年左右,从中关村到深圳,开始大批量涌现以分销和代理起家的硬件型IT企业,并伴随着跨国公司的逐步进入,共同形成我国IT业的第一段市场化进程;二是从1998年前后开始,伴随着一大批海外学成归来的青年学子的创业,国际资本开始角逐中国市场,并迅速推动了互联网在中国的大规模应用。我们在采访中经常会讨论到这样的话题,跟别的产业相比较时会发现,IT业会显得比较“干净些”,“有修养些”。总体而言,这个行业的从业者整体学历较高,尤其是互联网风潮之后,高学历的创业者不仅带来了一支高学历的团队,还带来了国际公司的运作经验和管理制度,这让很多公司看上去跟中国传统的家族式管理和作坊化运作分外不一样,显得特别规范,特别有文化。当然,时过境迁,现在,不分行业,中国的公司整体上已经非常规范化了。 然而,最近发生的一系列企业危机公关事件还是让我们发现,在IT产业光鲜的背后,依然隐藏着跟很多传统行业曾经遭遇到那样的“原罪”问题,经常会抖搂出一些令人无法理解、无法接受的事实,令人恍然想起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风起云涌的海南。 如果要回溯到“原罪”问题,我们可以负责任地说,可能没有一家企业是干净的。任何一个企业家,无论现在何等风光,也难说自己挣的每一分钱都是干净的。马克思在资本论里早就说过,资本一来到世上,从头到脚每一个毛孔里都滴着血和aihuau.com肮脏的东西。这里说的“资本”跟我们现在长提的“资本”当然不大一样,范围要广的多,但是,这从根本上揭示着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和前进的基本动力——利益驱动。赚钱是企业的根本欲望,伟大的企业是那些自制力强大的企业,失败的企业恰恰就是那些欲望失控的企业。 我们不可能要求企业每一步都是规规矩矩不出错,正如人生不可能不犯错一样。我们恰恰是在一次次的错误中提升自身的能力,终于学会控制自己的欲望。然而,我们必须明白的是,知错就改是一种态度,知错能改是一种能力。光有态度是不够的,最重要的,企业必须建立起能够改错的能力。从另一种角度来说,伟大的企业恰恰也就是那些修正自己错误的企业。所有的同行都在犯错,只有一家可以修改,那么它最有可能这个行业的领袖。 奥巴马当总统后,中国的老百姓开玩笑说,美国人终于掌握了邓小平理论的精髓,不论白人黑人,只要能把美国搞好,那就是好人。曾经有无数次,各种力量的回潮都曾经提到企业的“原罪”的问题,但是,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就是在不断地飞行中不断地维修机身上的鼓掌,在飞行中给自己加油。个别企业、个别人物的问题,不能够代表中国经济的基本面,也不能够代表整个产业的基本面,掌握了这个原则,我们就可以放心去飞,因为改革开放30年的经验已经告诉我们,我们拥有修改这些错误的能力和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