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执行对准战略:管理之道》
我们时常陷入一种误区,片面追求技术的先进性。其实最常见的研发(尤其是企业内部的研发),说到底,就是满足工程技术的某些需要。因为工程对技术可靠性要求非常高,所以,我们也常常通过利用现有成熟技术的组合来加以解决,这样成本最低,成熟度最高,又能解决问题。企业内部的研发往往不同于高等院校与研究机构,无需过多的标新立异以及期待在工程基础理论上来一个突破。企业内部研发的结果还得回归到根本:能否满足市场需求?技术可替代性、可靠性如何?能否量产等。

席酉民:我们传统的研发体系有赖于高校和科研院所,而它们的组织属性和考核办法使得许多研究远离实际或停留在基础理论上。随着市场机制的深化,我国研发的主体逐步从高校和科研院所转向企业。企业如何构建自己的高质量研发队伍?如何整合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力量?如何面对市场使“中国制造”尽快升级到“中国创造”?这是每个中国企业面对的挑战,企业也必须将这些问题列入议事日程。 制造业文化:洋人的笨与中国人的规则意识 席酉民:我们再回到微笑曲线的底部——制造。制造业向来追求精益求精,讲究的是稳定、可靠,可是,中国文化中的“差不多”主义,恐怕与制造业有背离之处。中国人做事情,往往做到“差不多”就算了。所以,张瑞敏说,“什么叫做不简单?能够将简单的事情每天都做好,就是不简单。”将简单的事情做好、做到极致,形成一定的严谨性,就是一个人的职业精神。制造业需要这种职业精神。 印建安:中国长期处于农耕社会,就如同种麦子,上午八点钟与九点钟有区别吗?农业社会的思维方式对于中国人的影响还很大。 我们去国外买东西,如需支付0.91元,我们往往会按照习惯,先给收银员一元,再给他一分,然后期望对方找回一角。但是对方往往会觉得奇怪,多给我一分钱干嘛?于是他们会先退还那一分,再找回九分。如若顾客需要整钱,可以再将这一分和九分拿回来,收银员会帮你置换。这又是另外一道程序了。这就是思维方式不一样。 我们常常不理解,为什么这么一个简单的找零过程,外国人还要分两个程序?就如同外国人纳闷中国人过马路不看红绿灯一样。对于现代工业文明的理解,中国人缺乏一种普遍的规则意识。 我们需要建立规则。有了规则,我们更需要遵守规则。 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很适合创新,中国人喜欢抄近道。抄近道就是一种创新。但是,规则意识其实并不影响创新。有规则和没有规则的情况下,企业和个人的自由度,哪一个更大?理论上,有规则的情况下,自由度大,因为规则里没有明文禁止的,就都是自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