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执行对准战略:管理之道》
印建安:您说的是我们的“设备车间”。国有企业以往都是“大而全”、“小而全”,设备车间干什么用呢?就是企业专门有一个“设备处”来维修自己的机床设备。陕鼓的设备处大概有120人左右,但是设备大型化、精密化、数控化以后,设备处根本做不到“养兵千日,用在一时”,出了问题还得叫专业厂家来维修。按照当时的人力成本计,陕鼓养活自己的设备处每年需1200万元,这还不包括其他费用。于是我们将该项业务全部外包给中国机床总公司,费用也是1200万元。设备处的员工改做“风机维修”业务。

现在,“风机维修”这支队伍急剧膨胀,已经增加到200多人,每年给企业贡献几十万的利润。设备的维修服务利润丰厚,有时候甚至反而高于生产销售一个新设备的利润。今后,设备处的人员将增加到500人左右。适当的时候,人要学会放弃。明知道有些东西不是自己的强项,还死死地攥在手中,这样会很辛苦、很累,最后反而浪费掉了别的机会。 席酉民:这还是一个跳高的问题,通过转换这根撑杆,你们跳得更高。将自己的设备维修外包,然后去承包别人的设备维修,做市场最需要、自己最见长的部分。这样不仅创造出更大的利润,而且企业的性质也发生了变化,从一个制造业变成了一个以核心技术、核心产品为龙头的制造和服务企业。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证明了微笑曲线的道理。 哑铃型、橄榄型与“哑铃 橄榄”型 席酉民:对于企业仿照微笑曲线进行运营的模式,目前也有一些人为之担心。因为微笑曲线产生于台湾,而台湾是一个以加工制造、代理加工为主要产业特征的地区。如果大家都沿着微笑曲线走,争做技术研发和品牌、销售两端,最后的结果就是放弃制造。对于这样的声音,您有怎样的看法? 印建安:每个企业都需要给自己一个准确的定位。微笑曲线不一定适用于所有的企业。这就好比水里面的鱼,青鱼、草鱼、鳙鱼、鲢鱼就分别生长在不同的层级,它们适宜的水体分别为下层、中下层、中上层和上层。中国的制造业也是这样。我们当然希望看到,制造业的某些环节得到提升,但现实情况又往往很糟糕,先天条件不具备。 纯粹的加工制造,就如同民工,还需要不需要?当然需要,社会上依旧需要大量民工。如若在某些方面确实有造诣,认准包工头,只做制造业,不仅收入稳定,压力也少。所以,对于微笑曲线模式,每个企业都有它自身的一个独立判断。对于那些相对走高端并有较好条件的企业,微笑曲线无疑是一种好的发展模式。 席酉民:这就造就了企业的不同发展形态,有的属哑铃型,做微笑曲线的两端——研发和品牌;有的属橄榄型,只做制造。碰巧昨天我就遇见这样一个企业,是一家不锈钢的加工制造企业,它的市场完全在国外,根本不用跑市场,整个企业没有一名销售,全都是人家找上门来。当然,有实力的企业自然也可选择既做哑铃又做橄榄的“哑铃+橄榄”型的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