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节:领导与管理(31)

 第33节:领导与管理(31)


系列专题:《执行对准战略:管理之道》

  所谓专家是指在某个方面有丰富知识和造诣的人士,人们常说隔行如隔山,就是讲一个领域的专家无法驾轻就熟地应对另一个领域的难题。所以在众多的专业领域,都有本领域的专家。但当面对管理问题时,好像是因为我们每个人每天都熟悉各种各样的管理活动并置身于一系列管理活动当中,于是管理领域的专门知识就不那么受人重视,似乎任何领域的专家都可成为管理专家。实际上,管理面对的是一个人物互动系统的驾驭问题,按照钱学森先生的观点,在这一互动过程及对其管理的活动中,至少需要三方面的知识,一是因果规律清晰、人们已经掌握了活动规律的对象或活动,这一类对象或活动基本上是物质的或可以物化的,其中的规律可统称为物理;第二类涉及到人的活动和管理(除去可以物化的部分外),人的行为和心理有自身的逻辑和规律,可称为人理;第三类是关于完成一项管理活动需要的人物互动的道理和规律,也就是做成一件事情需要的理,可称为事理,事理需要物理和人理的互动和耦合。所以管理专家需要学习和懂得上述三理,尽管与领域专家相比,对物理的掌握的深度有很大差别。而一般的科学和工程领域的专家主要涉及的是物理,其对人理和事理的掌握只是在经验和经历的基础上习得的。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管理专家面对的问题要比其他领域的专家更为复杂和广泛。

  我们还可从三个维度更深入地分析人类的知识构成及人群的分类和特征,见表2。从横向角度看,一是知识的深度、广度和高度,有的人在某个领域所掌握的知识很深很专,有的知识面很广,有的不仅知识面广,而且站得很高,能够高屋建瓴地运用知识;二是知识、见识、胆识,有的人有知识但没见识,学了不少知识,但很少有自己的见识。有的人经常有独到见解即见识,但却没有胆识实现之;三是信息、知识、智慧,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知识社会,信息自然很重要,然而现在不少人有信息,特别是从网上掌握了不少信息,但经常无法将信息转换为有用的知识。另外,有些人很有知识,但缺乏能力将其提升为智慧,或有知识没智慧。另外,我们从纵向分析,就可以区分出几种不同类型或适合不同类工作的人群。有信息、有知识而且知识有深度的人,这类人适合做领域专家;有知识、知识面广而且有见识,这类人适合做将才;不仅有知识,而且可以将知识上升为智慧,且高瞻远瞩、有胆识推动和驾驭发展,这类人适合做帅才。于是,我们大体上可以这样理解,在管理领域,具有专家知识结构的人才适合承担具体的工作任务,管理者至少应该是拥有将才式知识结构的人物,而拥有帅才知识结构的人才适合做领导。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452523.html

更多阅读

第65节:企业与管理(31)

系列专题:《执行对准战略:管理之道》  战略对准:流程是一切管理的基石  ——张新国与席酉民高端对话  近一两年来,管理的主流都在探讨战略与执行的对准(Alignment)。企业将愿景转化成战略,战略转化成行动策略,行动策略再转化成执行层

第34节:领导与管理(32)

系列专题:《执行对准战略:管理之道》  表2知识及拥有特征分析  深度广度高度知识见识胆识信息知识智慧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专家管理≠管理专家”了。一是因为,其他领域的专家与管理专家需要的知识是不同的,高水

第30节:领导与管理(28)

系列专题:《执行对准战略:管理之道》  战略选择与领导的选择性注意  面对复杂多变的环境,着手处理错综复杂的问题,领导会从哪儿下手?  我们知道木桶理论的短板子重要,我们也知道牵牛要牵牛鼻子,但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下和面对杂乱无章

第28节:领导与管理(26)

系列专题:《执行对准战略:管理之道》  从小故事可以看到我们生活和工作中许多有想法、动不起来的管理现象的影子,其关键首先是管理的整体性被部门分工分割以后,部门之间的协调性和互动性很差;其次,种种原因导致的员工或下属工作的主动

第25节:领导与管理(23)

系列专题:《执行对准战略:管理之道》  管理涉及四个方面:哲学(智慧)、知识(科学)、艺术(技巧)和经验(实务)。其中的知识又分为三类:与环境无关的普适知识(Context-free knowledge)、与环境有关的知识(Context-bounded knowledge)、特定环境下的知

声明:《第33节:领导与管理(31)》为网友藏清欢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