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生命易碎,切勿倒置:生命使用说明书》
第三章 雷氏"生命无奈定律" 一、福分透支定律

1. 福分透支定律 我们可以这样说,每个人都随时面临一个两难的境地。我们无法确知自己的福分总量是多少。假定每个人到这个世界上来,上帝都事先给了一张卡,可能是巨额奖项,也可能是中等奖项,也可能只是安慰奖,这些卡表面看起来是一样的,但每个人都不知道这张卡里面到底有多少钱。 你拿到的这张卡,只限本人使用,不管里面有多少钱,如果这一生用不完的话,是会收回的。如果你只用了其中一半,浪费了另一半,就会有点可惜;假如本来的金额不多,而你却透支了很多,那么是会被罚款的。我有个朋友,每次晋升之前都会出一次车祸,这很可能只是偶然,但也可能是因为他的每次提拔都像是一种"透支",是一种无形的"罚款"。再比如,在一些子女众多的家庭,如果当中有一个特别突出的,那么其他的孩子里面很可能就会有一两个不好的,这也是一个均衡原则:一家的福分只有那么多,有一个孩子太厉害,其他人很可能就会被扣分。我把这种情况比喻成生命的"透支"和"罚款"。比如,有位很出名的歌星,她的妹妹就是个哑巴;某位非常伟大的政治人物,他没有后代。当然,并不是每一个人都如此,但是,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这大概可以说是福分的一种平衡效应。 为什么会提出这样一个命题呢?其实是来源于两种角度:观察角度和理论角度。 从观察角度来说,我们能看到很多例子:有些人可能一辈子在某些方面特别得意,却在另一些方面特别失意;或者说,一个家庭里面有很多家庭成员或几兄弟,其中一人可能非常成功、非常顺意,而家族中可能就有其他成员非常失意,付出了很多"负数"的代价,这些代价和那个得到很多"正数"的成员所获得的成就相抵,由此得到了一个和平均水平相似的结果。 如果从理论的角度来说,则主要来源于佛教的一种说法。佛教说"惜福",就是要普众爱惜自己的福分。这和爱惜粮食是一个道理。"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指的是每一颗粮食都得来不易,所以我们应该爱惜每一粒米、每一颗饭,这是很多成功人士都在坚持的一种美德。 在这方面我可以举一个例子,就是霍英东先生。他的午餐通常非常简单--和大家一起吃盒饭,甚至当有客人时,也是如此。他的秘书常常还会特别交代客人:"吃饭的时候,一定要吃多少就装多少。"这是因为霍英东先生认为,如果装太多却吃不完而留下剩饭,是极其浪费的行为。 关于这一点,还可以再讲一个故事。从前有两户人家,其中有钱人家住在高处,贫穷人家住得比较低矮。这户穷人很善良,他们信佛;而住在高处的富人不懂得惜福,每天都会把吃剩的饭倒进水沟,直接冲走。这些剩饭流经住在低处的穷人家,他们觉得很可惜--虽然他们并没有穷到吃不上饭的地步,但觉得富人家这么浪费东西是很不应该的,于是每次都把这些剩饭捞起来,洗干净、晒干了,一箩筐一箩筐地存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