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雇主与雇员间的博弈和双赢:猎头》
第五章脱颖而出 第一节 剖析自我 成功绝非侥幸,不要傻等伯乐,首先你必须是你自己的伯乐。不要等着别人发掘你自己,自己发掘你自己吧!机遇永远属于有准备的人。 中国的一句古话是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人能自知是相当的不简单,这可能就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吧!通过自我剖析,我们要搞清楚以下几个核心问题:
![沈东军 掌舵脱颖而出 第45节:第五章 脱颖而出(1)](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6/020611184853745591.jpeg)
核心优势。每个人都有自己最擅长的领域,有些人天生逻辑思维能力突出,有些人具备艺术天赋,有些人拥有运动天赋,而有些人则是伶牙俐齿。这些天赋一定需要尽早地发掘并加强,只有这样,你才能够有意识地使用这些天赋。 核心劣势。上帝的公平在于他不会将所有幸运给同一个人。因此,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缺点,很多缺点甚至是难以克服的。我们可以这么看,我们教一个天生不善于表达的人演讲,就算他再努力可能也最多得60分,要让他成为伟大的演说家基本上是痴人说梦。很多伪科学告诉人们你可以成为任何人,这些家伙甚至能举出例子来,都是特例否定惯例的例子。当我们发现自己的难于克服的劣势后,我们要在规划职业发展生涯时努力规避核心劣势部分。举个例子,如果你的逻辑思维不行的话,你就不要试图做一个程序员;如果你的沟通水平差的话,就不要试图成为一个销售员了。 必须提高的领域。是不是当我们发现了自己的劣势后都可以规避或者索性置之不理呢?当然也不是这样。总有一些是无法规避的,而且,就算我们不能将我们的劣势提升为优势,但至少不能太弱。例如,一个先天沟通水平不佳的人不要试图做销售人员,但是,是不是不做销售人员就不需要沟通技巧了呢?就算做技术人员也需要沟通,他需要让自己在这方面的劣势至少不影响到自己和同事的交流。一句话,我们要让我们的短板不要太短。 兴趣。兴趣可以培养,但不能完全无中生有。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最喜欢干的工作,比如,我喜欢帮助其他企业提高运营水平,我就选择了做管理咨询。有些人喜欢钻研,那么他就可以选择做研发人员。在没有刻意培养的时候,每个人都有很多兴趣,我们需要对自己的兴趣剖析后,对有利于我们职业发展的兴趣进行一些重点的培养。我的另外一个忠告,就是一定要把职业兴趣和业余爱好分开。 给自己定位并规划你的职业生涯。当我们对自己有一个深刻的了解后,定位和规划越早越好,千万不要有得过且过的心态。根据你的优势、劣势和兴趣方向,你需要判断你适合在哪个行业、哪个职位工作。当这些定下来以后,你就不要过多地受小恩小惠诱惑。比如,如果你计划在消费品行业工作,而你也在这个行业内服务了几年了,你就不要为了让薪水增加1,000元而贸然加入一个你不熟悉的行业。 持续学习、提高和自我激励。这是一个应当贯彻于您整个职业生涯的行为。当今社会,工作压力十分巨大,很多人感觉要将手头的事情做完就已经累得不行了,所以没有精力和时间学习和思考。同一个大学毕业,大家都工作5年,薪金可以差别3倍以上。公平吗?非常公平!公司雇佣的是一个人的能力和经验,而不是他所毕业的学校和工作的年限。人力资源既然已经完全商品化,那么,企业就会用最低的成本买到最高质量的人力资源。你不断学习就是在不断增值,不断总结经验就是在浓缩时间。我们每个人要试图将自己变成一件成本很低、单价很高的商品!你能干10个人的活,但你拿6个人的工资,你单价已经很高了,但是,你的人力资源成本依旧非常低。这样,企业和你就是双赢。当然,我们不要在一些和工作没有太多关系的所谓知识上投入过多精力。……我想说的是,学习的目的在于学以致用,而且,无论如何不要影响到你的本职工作。否则,所谓的学习也就成了无源之水了。 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行业和职业。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这话说得太有道理了,虽然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但是,不同行业的状元所得到的回报是完全不同的,而且一个人的性格不可能适合每一个行业。在有的行业性格外向是一种优势,而在另一些行业性格外向就是一种劣势!因为有些行业需要和人打交道,而有些行业就是和机器打交道。所以,每个人一定要根据你自己的情况选择要加入的行业。我建议大家根据以下几条进行评估:个人兴趣、专业能力、行业平均回报率和行业发展潜力。任何人都不能强迫自己长期干一件自己不喜欢的事,而且很多时候兴趣不能完全靠培养,某种程度上讲,兴趣是天赋的一部分。因此,我将兴趣排在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