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寻找真我思索生命:原点》
● 滴水之恩 记得我自己的少年时候,一直在梦想那远隔千里之外,却如此亲密而熟悉的"家人"能够有朝一日前来探访自己。但以当时的条件来说,千里迢迢谈何容易! 很多年后,我在香港做了一个访问。当记者问我有什么人生愿望的时候,我回忆着多年以来潜藏在心中的声音,坦然透露了我的两个心愿:其一是到澳大利亚寻访我的助养父母,亲自当面跟他们说声"谢谢";其二就是到赞比亚去见一见我助养的孩子。这样的期望过去没有实现,所以我希望能在现在实现;让我见见当初给我一个未来的他们,也让那些我助养的孩子们见一见我。我不知道这样的心愿是否可能达成,我也不知道我为何就将这样的心愿如此坚定地脱口而出。如果这个世界上有阿拉丁神灯,每一个人一定会有太多太多愿望要实现:金钱名利也许听起来流俗,但却是现实生活中可能最直接的需求;俊男美女也许太过肤浅,但谁不曾有过些许求之不得欲爱不能的伤感经历?于自我的完善和发展,也许会有很多自强自立的年轻人想要获得惊人的才能和天赋;于身边支撑起人际关系的社会网络,也许会有很多善良温柔的人会祝福朋友家人健康平安……五光十色的世界里,可求之事可许之愿是如此众多,我只是一个再平凡不过的普通人而已,以上所说的一切,我也想要、我也想求,但是,在回答那个问题的一刹那,我丝毫没有想到这一切,脱口而出的是那样两个愿望。在那一刻,那是我真实的灵魂中最跳跃的东西。--我所真正渴求的东西。 我知道,我与澳大利亚的助养人,非洲的孩子与我,我们之间,都欠彼此的人生一个拥抱,一个激励。 很是巧合。这个访问恰巧被香港宣明会的工作人员看到了。某一天的下午,接到他们的电话,他们主动提出,愿意帮我寻找当年助养我的澳大利亚夫妇的资料,但不要寄予太大的期望,因为上世纪60年代并没有像现在这样的使用电脑进行资料的保存,所有的资料与档案都是实物留存。二十多年过去了,要找到那一批从香港不知道运向了何处的资料,谈何容易!然而,一团火苗在我的胸中燃起了。那段时间我急切地盼望着,几乎每隔一天都想要打电话过去询问进展,然而又担心打扰他们繁忙的工作。在期待与忐忑中,时间一点一滴地流逝,期待中,已经过去了大半年。但那团火焰还在我的胸口跳动,却变得日趋微弱。一天,宣明会的工作人员向我解释,当年尚不是无纸化时代,一切都无从寻找,只能继续努力……

就在那段时间,因缘巧合之下,我从香港来到了内地的一片热土--上海工作。这是一个恰似当年的香港,又比香港更多了些别样风情滋味的城市。和香港一样,各种肤色各种国籍的人们融合在此。我所在的公司就有一位澳大利亚同事,也是热心慈善的人士,在上海也常常做义工来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们。当我在聊天时偶尔说起此事时,她很感兴趣地问我要了一些从前的照片和明信片。我小心翼翼地把我所收藏了近25年的珍贵图片与书信交给她,我心中的火苗再次冉冉升起。时间默默流逝,又过了半年,某一天我打开邮箱的时候,收到一封她的邮件!天哪!原来她替我联络了澳大利亚的一家报纸,将当年的照片和资料放在上面,替我叙说了这个感恩和寻找的故事,感动了很多人。在人们互相转告之下,最终,乡居在某地的我的助养父母,联络到了报社;报社又立刻联系了我的澳大利亚同事;所以她马上发邮件给我,这么多人涉入进来,这样大的一个链条,就因为爱,一环一环衔接起来。我激动得难以自已,太想感谢些什么人,却又不知道该如何感谢。那天下午,我一直在恍惚的兴奋和焦躁的感动中度过。随后,我尽速安排了我的日程,我要去澳大利亚,我立刻就要去,一分钟也不能等待了。同时间我也告知了宣明会这个令人兴奋的消息,没有想到的是,他们更愿意一起帮我实现另一个愿望,就是助我到非洲探望我的助养小孩。马上进入不惑之年的我,有幸在同一时间内实现了两个愿望,那一刻,我抬头仰望上天,心里无限感激。再后来,在宣明会的安排下,更联系了香港电台的节目制作人,为了我的这一个故事,拍摄一个名为《铿锵集》的节目,题目为"爱的延续"。我先订了赴澳大利亚的来回机票,然后再去非洲看我的助养孩子,以此来联结这个完整的链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