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步入国学管理大道:让管理脱下洋装》
三、管理好别人首先要管理好自己 1.领导者的道德修养与个人魅力 中国传统文化始终是把做人摆在第一位的,所谓做事先做人就是这个道理。现在不少管理学理论处处讲的是如何管理别人,其实按我们老祖宗的观点,能管理别人的人不见得就能管理好自己,而一个连自己都管不好的人,最终也难以管理好一个组织。以儒学为代表的伦理型管理思想可概括为“修己”和“安人”,即以自我管理为起点,以社会管理为过程,最终实现“平天下”之目标。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立业—治国—平天下,是其管理思想的逻辑演绎。这种思想将个人、家、业、国、天下的管理只看作是人口和范围的不同,而管理的模式和方法没有本质的差异,把治家和管理一个企业乃至领兵作战、治理国家有机地结合起来。这种以伦理文化为基础的管理思想与西方制度化科学管理理论不同,它把管理个人、家庭和组织有机地结合起来,能使我们更加全方位地考察一个人。

所谓管理好自己,首先是提高自己的“德行”。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对“德”和“才”作过辩证的论述:“德者,才之帅也,才者,德之资也。”这就把德放到了核心和灵魂的位置。这种以道德为追求目标的德行文化,源于作为中国文化核心的儒学,而肇端于孔子。孔子所处的春秋时代,礼崩乐坏,你争我夺,社会失序,也可以说是一个社会转型期。这种社会转型期往往导致人们信仰迷茫,诚信缺失。孔子在深究其原因时,着眼于人心的考察,认为是人心的麻痹坠落才导致了社会的混乱,进而提出“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的救治方略,即以德教民,以礼齐民,从此奠定了儒学乃至中国传统文化的道德取向。此后,经历代哲人从社会与人生的多角度对其进行哲学的提升,最终确立了儒学以至整个中国文化的道德主体性原则,它以寻求人类的道德自觉,确立人类道德的主体性为根本,体现为以揭示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以解决人类的生存问题为终极关怀的人生哲学。道德的追求成为人生的主导,以及人生意义与价值的标尺。尚“心力”,重道德修炼,讲究气节操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突出特点。就其对政治的意义而言,道德取向又体现了对社会政治理想的说明与实践。它重在建立人生的德行自我,将内在仁心扩而充之,从而实现内心自足、完美无缺的人生;在规范人伦大秩,维护社会秩序方面有其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从孔子开始,就将中国政治的源头——传说中的“三皇五帝”,说成是一种道德政治的中心人物。“为政以德”成为基本的政治原则。中国文化的道德人文主义取向也一直未曾中断地延续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