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搞垮巴林银行之后》
伊凡: 那是毫无疑问的。随着你儿子的成长,这点将对你具有更大的意义。在学校中,每个孩子各有所长。只盯着语文、数学等几门课的分数来评判学生是不切实际的,因为有些人会在一些非同寻常的领域以出人意料的方式取得成功。那些在校时被认为是笨蛋的学生,很可能就是植物培育或航天领域的大奇才。个人的才华往往在既定的课程之外展现。 尼克: 我所认识的一些成功人士在生意场上叱咤风云,在学业上却并不如意。我想这里面有个心态的转变。 我成长在七十年代中后期,母亲为我设立的争当第一的目标过于高远。现在,父母为子女定的目标更加现实,他们认为过去的那些目标太宏大,是否能实现无关紧要。或许,我们这一代是真正见识过那些目标,并在生活中亲历目标幻灭的最后一代了。我看到人们的心态已经有了很大的转变。我的朋友们都有小孩;我姐姐也有小孩。我有继子和亲子。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子女在校表现良好,但是没有像我母亲那样向孩子施压。望子成龙的方式一代更比一代缓和了。 伊凡: 当一个人真正对某事感兴趣的时候,他是被"吸引的",不是被"推动的"。一个聪明的教师可以让孩子们对一个话题津津乐道很久,并且每天这般,乐此不疲。如果孩子被语言学习"吸引"了,他们可以在一个月内学会一门语言,因为他们喜欢。其他事情也同理。他们需要学有所得的感觉。
![女人在婚姻中10种地位 第23节:第三章 地位--当心你所追求的(10)](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6/020611210526787869.jpeg)
尼克: 我知道每件事都是有因果的。您是否觉得我对地位的追求和对"自我发展"的渴望变成了不健康的心理? 伊凡: 这是个很有趣的问题。我们的文化对心理的研究并不成熟,并不是所有人都能理解这样一个理念--我们的基本需求必须得到平衡的满足,甚至那些理应深谙此道的专业人士--如老师、社会工作者或心理治疗师--也不懂这个理儿。所有失衡的行为都是需求或贪欲未得到满足的表征。当一个人变得贪婪时--不管是为了得到关注,为了得到控制力,还是为了得到地位或与别人的关系--他会无法正确判断自己的真实的处境。他会戴着有色眼镜来看待身边的人,会变得鼠目寸光。比如,一个只看中地位的人,会认为那些钱不如己,房不如己或车不如己的人没有交谈价值。实际上,一些最具人格魅力的人往往将资产看得很淡。 尼克: 也许在巴林银行的时候,我被向往已久的地位蒙蔽了,以至于我将自己行为的后果置之度外。这样的解释合情合理。不管情况变得多么糟糕,我一直设法安慰自己,设法让自己相信局势尚可掌控,我能从交易中获利,走出自设的地狱。这种机会从未出现;这种机会不可能出现,但我一直抱着那样的幻想。很多时候,我提心吊胆,但当局势平静,伦敦总部又没有提出任何质疑的时候,我的自信心又膨胀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