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新思维突破:水平思考法》
在19世纪末,物理学家们对自己都非常满意,因为当时看起来,似乎该解释的问题都被解释了。各种理论和测量都尽善尽美。剩下还需要做的只不过是将这些理论收拾整齐罢了,而物理学未来的发展,也不过是在现有宽广的理论框架中做出更精细的测量。接着,20世纪出现了普朗克、爱因斯坦,转瞬间,志满意得的物理学忽然发现自己其实远远没有走到尽头,物理学研究只不过才刚刚起步而已。 可见,我们必须向自己提出质问:我们的满足、得意以及没有问题,是否实际上正意味着想象力的缺乏与不足呢?一个看起来不错的解决方案之所以令人满意,是因为已经考虑过其他方案并发现它们确实不如这个方案呢,还是因为没有必要再考虑其他方案,或者没有足够的想象力去寻找它们呢? 通常,直到出现了新的情况,人们才会发现以前的方案是不足的。那么,我们为什么就不能把这个过程颠倒过来,先找出一个新的看待问题的方式,然后再去验证其有效性呢?创新并不一定要等到出现了新情况才能实现,实际上,只要任何人时刻注意到理论的随机性并能将其发展成一个新的理论,创新就产生了。对旧理论不满,或者仅仅发生了好奇,这些都是创新的动力。 我们不可能假设: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理论就一定比一个存在局限的理论更好。在实践中,这种假设往往难以避免,但封闭性的理论确实存在被其他的新理论取代的情况。这些新理论虽然一开始看起来有明显的缺陷,但最后却被证明非常有潜力。对于那些相信日蚀意味着上帝在发怒的信徒来说,对日蚀的物理解释一开始看起来是非常荒谬的,直到后来有充分的数据才证明它是可信的。

4.抑制新创意的误区 (1)旧方式不容置疑 很多时候,人们认为除非有更好的解释,否则无权质疑现有的解释。这是最能抑制新创意产生的一个误区。如果在新方式产生以前,旧方式不容置疑、稳如泰山,我们又如何可能以新的方式来重组事物呢?通过旧框架来寻找新观点,这只是在浪费时间。把新方式与旧方式做比较,这也是没有意义而且是不利于创新的。 对情况做出解释,就像把字母顺序重新排列一样。各个事物可以互相联系匹配从而产生某种意义,但这也并不妨碍我们用新的方式来对它们重新组合,从而使之产生更有价值的意义。只要愿意,每个人都有权无数次地对每件事产生质疑,而且每个人也有义务至少质疑一次。没有任何一种看待事物的方式是神圣不容置疑的,没有任何一种做事方法是尽善尽美的。只要愿意,我们甚至可以去重新审视轮子,看看还有没有提高其效率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