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世界名校开学毕业典礼演讲精选》
诸子百家对于性善性恶,辩论纷争,不知若干年。但儒家孔孟之道,出发于性善,故有伦理学的建立。宋儒程朱之理学及道学,明儒王阳明之良知良能,以圣明末清初朱舜水、黄梨洲、顾亭林诸大儒,皆不离孔孟之教,以仁义为依归,以至善为目标。 近世提倡民主,目的乃在求善。国父主张民族、民权、及民生主义,目的乃在求善。民族及民权主义,显然属于人文学的范围,而其影响及于一切社会科学。民生主义一部分因须赖厚生之道及农工医商各学科之应用,但"节制资本"及"平均地权"乃至"耕者有其田"的实施,则属于求善的范围。 六艺重视"礼"与"乐",衣食住行之外,又须注意"乐"、"书"。"乐"乃代表一切艺术及一切康乐。"书"与"数"虽并列,但"书"实包括一切文学、乃至书法、画法。文学艺术(包括音乐、舞蹈、戏剧),乃在求美。哲学包括美学及伦理学。求美实为一切文艺创造的原动力,而求善乃为一切社会改进的原动力。无哲学则无美学,无哲学则无伦理,但吾人亦可以说:"无哲学则无科学。"(科学与美学有密切关系,在此不多谈。)
![第53节: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2)](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6/020611213748720672.jpeg)
我曾经说过:"无科学则无文化,无文化则无民族。"我现在可补充说:"无哲学则无科学,无人文则无民族。"盖"文化"与"人文"实在息息相通。试问没有"人文精神",还有文化吗?文化是生生不绝的,是民族生命的原动力。民族文化发扬光大,则国家可以转危为安,转贫为富,转弱为强。人文精神是创造的、绵延的、除旧更新的,也是拨乱反正的。 人文精神包括求善与求美。就现在世界的局势而论,则求善尤重于求美。国父曾指示:"有道德始有国家,有道德始成世界。" 三、两种精神之结合 人文精神同科学精神,正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相辅相成的。 科学精神是偏于理性的,虽然西洋的哲学、中国的儒学亦是注意理性的。人文精神是偏于情意的,所以只提倡人文精神而忽略科学精神,难免有偏枯之流弊。二者兼顾,方可以完成人生的两方面。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不但彼此不冲突,而且在两种精神发扬与结合之后,科学家必定重视人文精神,而哲学家、文学家、史学家、法学家、及艺术家,亦必定重视科学精神。 今日的青年,必须具备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然后可以求学问、成事业。《大学》、《中庸》的大道,重视人文精神,但亦包含科学精神。西洋文化的发展,提倡科学精神,但亦不能忽视人文精神。西洋的哲学,本包括伦理学及美学,而求善求美乃是人文精神的基础;西洋的科学,包括求真与求实,故有理论科学、实验科学、应用科学、社会科学,以至工、医、农、商各学科的发展。西洋的科学发展,轻视了人文精神,故今日的西方,陷于彷徨无主的动乱状态。中国的人文发展--尤其是理学、道学--偏重于伦理观念、道德规范,而忽略了科学精神;且于文学、音乐、艺术,亦不加重视,故求善胜于求美,求善重于求真。实在真、善、美为人类世界鼎足而立的重要因素,缺一而不可的。 为着中国民族的前途,为着世界文化的前途,我们必须同时提倡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中国文化复兴运动的三方面为伦理、民主及科学。上面说过,伦理及民主为人文精神的重要柱石,而科学之有赖于科学精神,更不待言。民族主义与民权主义之阐扬及实行,在乎人文精神。民生主义之阐扬,亦在乎人文精神。而民生主义之实施,则无疑的有赖乎科学精神。所以,人文精神及科学精神的结合,乃为实行三民主义的先决条件,亦为推开世界文化的重要任务。 (原载《中央月刊》第4卷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