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日本企业的“度冬”之道



思考日本企业为什么能够“度冬”,是基于什么样的能力帮助日本企业抗住长达十几年的寒冬。

诸如精益生产、持续改善、成本控制、以人为本等,帮助大量日本企业找到了一条在最困难情况下的存活之道,抗住了长达十几年的寒冬。

经济寒冬来临,中国企业面临的冬天有多久、有多冷,有多少企业能挺过去,我们现在没法做出清晰的判断。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中国企业没有度过冬天的经验。三十年来,中国企业在享受着中国经济高速成长所带来的机会,借用股市的一句话:台风来了猪都会飞。面对商业环境的突然巨变,很多企业不知道该怎么办,或是惊慌失措,或是病急乱投医。其实有一个思路可以供我们中国企业借鉴,那就是向有“度冬”经验的企业学习,这也是一种“标杆”学习。在我们的近邻就有很多这样的标杆,中国企业应该向日本企业学习。

中国企业为什么要向日本企业学习,最主要的原因是日本企业有度过冬天的经验。实际上,日本企业现在还处在冬天,但是大多数日本企业还在坚持着,甚至相当多的企业已经走出了困境。向日本企业学习的第二个原因是,思考日本企业为什么能够“度冬”,是基于什么样的能力帮助日本企业抗住长达十几年的寒冬。向日本企业学习,我们就不能不提起另一个企业,华为。

虽然说,中国企业没有“度冬”的经验,但有一个企业可能算作例外,那就是华为。2000年网络经济的泡沫破裂,华为一度也面临巨大的挑战。因而,华为的任正非对冬天、对“度冬”有过很多思考。我们都很熟悉任正非的《华为的冬天》一文,其实另外两篇文章,《北国之春》、《对华为冬天的再思考》,凝聚了华为和任正非更多的思考与实践,也展示了华为是如何通过学习日本企业的“度冬”经验而迎来春天的。

 学习日本企业的“度冬”之道

日本企业如何过冬

2001年4月份,我陪任正非去日本考察。这次日本考察的一个基本动机是想看看日本企业是如何过冬的,“日本企业为什么会经历那么长的冬天,日本从20世纪90年代初起,连续十年低增长、零增长、负增长……这个冬天太长了。日本企业是如何度过来的,他们遇到了什么困难,有些什么经验,能给我们什么启示?这是我们赴日访问的目的所在。”

任正非是抱着一个旁观者的态度去看日本,来思考日本企业的问题。因为aihuau.com任正非明白,华为的经历、成长模式与日本企业完全不一样,不可能从日本拿到一套过冬天的方法,即使有可能也不一定适用于中国企业,但是日本企业的经验可以借鉴、可供思考。同时,任正非去日本也是在验证自己过冬的想法是否是对的。

成功导致失败,这是任正非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成功是一个靠不住的事,依靠过去的成功可能就走向失败了。”日本企业之所以要经历如此之长的冬天,与其太依赖日本企业所特有的以制造为核心的成长模式息息相关,单一的模式推动了日本企业的崛起,但因为没有随着商业环境的变化及时转型,造成了今天日本企业的困境。其实,这也是中国企业今天的所面临的问题。经济危机的来临,使得中国企业转变成长模式的压力更大了。

在漫长的冬天,日本企业主要面临“过剩”的挑战,这是任正非所总结的。“日本企业面临的三种过剩,沉重地压在企业的头上,使之调整困难。这三种困难是雇佣过剩、设备过剩和债务过剩。这三种过剩的调整,涉及机构改革、结构及产业重组,向发展知识创新产业过渡,以及培养核心经营能力和向速度经营的转变。过去的日本企业体制,束缚了这种转变,使之困难重重。日本企业真正感到了,不是做什么事好,做什么事不好,关键在于有无核心竞争力。”

日本企业所面临的“过剩”挑战,也同样适合于今天的中国企业。现在很多中国制造企业也面临着就是雇佣过剩问题,很多企业正在或将要通过大规模的裁员,来减轻雇用过剩的压力;所谓设备过剩,就是生产能力过剩,中国企业的生产能力增长,是以市场高速增长为前提的,而现在需求下降,造成了很多企业生产能力过剩,最典型的表现就是很多企业开工不足,关闭生产线,大量设备闲置;当企业预期宏观经济和市场需求会保持高速增长,就会大量筹资,以扩充生产能力,扩大员工规模,一旦遇到冬天,当现金流阻滞,盈利下降时,必然出现债务压力,这就是债务过剩,在今天的中国市场,紧绷的资金链使得相当数量的企业面临崩溃的危险。

面对转型的根本挑战、面对“三种过剩”的直接挑战,日本企业是如何应对的呢?如何“度冬”,王永庆曾做了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冬天卖雪糕。在冬天“卖雪糕”和在夏天“卖雪糕”对于企业是完全不一样的,前者依靠的是企业的能力,而后者依靠的是市场的浮力。前者是买方经济,后者是买方经济。中国企业的过冬,从实质上讲,就是在寒冷的冬天,如何卖出更多的雪糕,,而不是被冻死。

日本企业是如何“冬天卖雪糕”的呢?

日本企业有很强的危机感。深处严冬之中,所以日本企业对冬天的体会非常深刻,因而每一个日本企业都很强的危机感。这种危机感驱动着日本企业去转型、去变革、去创新、去寻找新的机会。虽然我们现在都在讲冬天来了,但是相当数量的中国企业并没有很强的危机意识,尽管很多中国企业意识到冬天来了,但并没有强烈的危机感,这其实是非常危险的。日本企业虽然有很强的危机感,但并没有悲观,也没有失去信心。

日本企业的奋斗精神和信心。在任正非看来“日本目前虽然遇到了困难,但其国民的忍耐、乐观、勤奋和奋斗的精神未变,信念未变,对生活和工作的热爱未变。”“在我看来,日本仍然是十年前的日本,日本人还是十年前的日本人。”有这样一个故事,二战后日本整个变成一片废墟,美国的一个高级代表团来考察日本经济能否复苏,当他们看到战争刚结束,日本人在院落里面摆着鲜花,在废墟上摆着鲜花,就觉得这个民族很可怕,还会再崛起。因为热爱生活,还有追求,其实就是一个民族的信心。日本的企业实际上靠奋斗来支撑的,日本企业能够在在二战的废墟上迅速崛起,能够在漫长的冬天屹立不倒,靠的就是这在困境中的奋斗精神。不能说中国企业缺乏奋斗精神,但是中国企业的奋斗精神大都是建立在中国市场高速增长基础之上的。冬天来临,中国企业要能够在冬天保持奋斗精神、要秉持必胜的信心。有信心才有可能。

日本企业有强烈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产业报国是日本企业首先提出来的,松下精神、索尼精神等都含有产业报国的内容,日本企业集体的使命感塑造了日本产品的形象。企业拥有使命感,就会从更深的层次看待危机,就能从更高的角度来看待冬天。事实上,中国优秀的企业诸如华为、联想等都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共赴艰辛的企业文化。“日本绝大多数企业,近八年没有增加过工资。”;“从拉面店的服务员,到乡村小旅馆的老太太,从大公司的上班族,到……所有人都这么平和、乐观和敬业,他们是如此地珍惜自己的工作,如此地珍惜为他人服务的机会,工作似乎是他们最高的享受,没有任何躁动、不满与怨气。”这是任正非的观察。日本有的企业因为日元升值,产品出口受阻,这家企业的员工每周为公司义务劳动一天,整整坚持了十年。为什么日本企业的员工能够有这样的行为,很关键的一点在于日本企业普遍存在“企业与员工共同成长”的企业文化。很多日本企业在经济萧条时期,并没有选择裁员而是采取了降薪保留员工的办法。经济危机对中国企业最大的挑战之一就是企业原有的企业文化还起不起作用,还能不能拥有一个坚强的队伍同企业共度艰辛。

日本企业的“度冬”之道,还有一点也非常值得重视,那就是任正非所总结的“顺势” 而为,“冬天是客观规律的表现,一定要充分认识到客观规律不是随人的意志而转移的”;“我们不能与规律抗衡,我们不能逆潮流而行,只有与潮流同步,才能极大地减少风险。” 顺应继续发展的大趋势,顺应市场变化的大趋势,顺应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就能使我们的企业避免大风险。对企业来讲,在冬天不能逆风而上,不能顶风作案,做冬天该做的事,不能抗衡规律,不能逆流而上,和潮流同步才能极大地减少风险。

还需要重点强调的是,日本企业之所以能够在漫漫长冬有如此卓越的表现,还在于它们普遍拥有核心竞争力——精益管理,持之以恒的管理改善。同时,它们还在拓展新的竞争力。这也许是中国企业应对冬天最大的挑战。冬天来临,日本的管理模式对中国企业的转型,对中国企业重塑竞争力有着极为重要的价值。

学习日本企业的精益管理

“华为成长在全球信息产业发展最快的时期,特别是中国从一个落后网改造成为世界级先进网,迅速发展的大潮流中,华为像一片树叶,有幸掉到了这个潮流的大船上,是躺在大船上随波逐流到今天,本身并没有经历惊涛骇浪、洪水泛滥、大堤崩溃等危机的考验。因此,华为的成功应该是机遇大于其素质与本领。”正因为华为对自身有着清醒的认知,因而,在任正非在日本考察时,专门请了一个日本的专家讲了一堂课:《日本企业到底遇到什么问题》。目前在华为,生产部门一直有很多日本顾问,华为的合理化建议是从日本企业学的,全面质量管理、质量文化、合理化建议活动、5S等都是以日本企业为模板的,还有很多日本专家在帮助华为运作持续改善。虽然学了这么多,但是华为还是发现中国企业与日本企业在基础管理方面的差距太大了。

其实,中国企业的成长基本是“机遇大于其素质与本领”。因而,学习日本企业的“度冬”之道,一个不可或缺的方面是学习日本企业的精益管理。打好基础管理的根基,是中国企业应对冬天、转变成长模式必须经过的路径。

日本经济的奇迹证明日本企业的管理模式是成功的。当然这种成功有时代背景,是以大规模生产和大规模的市场需求为背景的。日本企业的管理模式有两个基本的原点:低成本与高质量,实现的基本路径是持续改进,基本的管理支撑是年功制度、终身雇佣、集体决策,在传统的日本管理模式中被称为三大“神器”。围绕着这两个原点、一条基本路径和所谓的三大“神器”,日本企业形成了特有的精益管理模式。有人做过这样的评价,上世纪日本对整个人类的创新发明只有三个,第一个是纸尿片,第二个卡拉OK,第三个方便面。这种评价带有一定的玩笑性质,但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了日本企业缺乏创新、缺乏重大的技术科学发明,这是日本企业管理模式的内在弱点。但是,日本企业的改进、改良和改善能力在全世界也是首屈一指的。

日本企业遭遇长时间的冬天,源于日本企业的成长模式太单一,但是不能因此就否定日本企业管理模式的价值,不能否定日本企业管理模式对中国企业的借鉴价值。事实上,日本企业能够有效地应对漫长的冬天,很大程度上也得益于其特有的精益管理模式。很多日本企业一方面坚持精益制造的传统,一方面对阻碍创新的因素进行了变革。

美国模式是以创新为代表,适合于网络经济为核心的知识经济、新经济,从中国目前的产业阶段来讲,中国企业很难在高科技、在创新这方面和欧美国家抗衡。中国企业绝大部分都属于加工、制造业,有人提出中国企业应该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升级,但实际状况是中国企业的制造能力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尤其是日本企业,还到不了创造的阶段,因此从“中国加工”向“中国制造”转型对于中国企业来说更为现实。对中国企业而言,借鉴日本企业的管理模式应该是一个非常有益的促进。

中国企业喜欢追求最先进,最流行的管理模式,但对于大多数中国企业来讲,美国的企业模式肯定不适合中国,日本的企业模式比较适合当前中国企业。现在,中国企业应该认真地反思一下,我们到底学谁,把谁作为标杆。日本经济出了问题,并不意味着日本企业模式出了问题。事实上,这种模式越来越被大家认同,包括欧美国家都在重新评估丰田模式。

其实日本企业的管理模式没什么神秘的,都是一些管理基本功,中国企业把这些基本功学好了再追求创新,再学美国模式更好一些。管理是有阶段性特征的,企业的成长也是分阶段的,不会跑的情况下只能爬、只能走。我们的企业将制造的基本内核学到手,才有可能从“中国加工”走“中国制造”,再走向“中国创造”。

冬天总会过去,春天一定来到。“冬天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在冬天里死去。”最后借用任正非的一句话,“什么叫成功?是像日本那些企业那样,经九死一生还能好好地活着,这才是真正的成功”;“我们乘着冬天,养精蓄锐,加强内部的改造,像日本企业一样度过这严冬,我们定会迎来残雪消融。”

 (本文原载《销售与管理》2008年12期,感谢郭星主编)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454649.html

更多阅读

中国跨国企业 我国企业的跨国经营之道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走出去”实施跨国经营,以图通过资源的全球配置来实现帕累托最优。然而,受自身规模、经营手段、技术条件等诸多因素的限制,我国企业的跨国经营之路并不平坦。本文拟就全球化背景下企业跨

企业培训课程开发 德国企业的课程开发之道

     在德国企业内部课程的开发过程中,课程开发项目组主要由项目经理、课程开发师、项目助理、IT支持、企业业务专家(SMEs)、培训师等组成,同时,项目组基本上以岗位“学习领域”为基本原则来指导课程设计与开发。  具体来看,德国企

沃尔沃品牌营销之道 工业型企业的品牌营销之道

     一、什么是工业品牌营销  工业企业把自己的信誉、文化、产品、质量、科技、潜力等重要信息凝炼成一个工业品牌符号,着力塑造其广泛社会知名度和美誉度,烙印到受众心里,使产品或服务随品牌符号走进到工业消费者心里,从而实现

商业银行经营环境 动荡商业环境中的致胜之道

圈点动荡商业环境中的致胜之道《INSEAD》 INSEAD创业学教授莫滕·汉森,与吉姆·柯林斯研究了30年来表现出色的14家公司,使用“量化配对”研究方法,首先选出“极其动荡不稳定”的产业(如生物技术和航空业),然后选出在本产业中业绩持续增

声明:《学习日本企业的“度冬”之道》为网友多情客串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