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中国制造未来十年新格局:龙行天下》
面对中国企业的进攻时,跨国公司一般选择往高端退,但越往高端规模越小,跨国公司面临困境:除非是创新的速度可以超过中国企业学习的速度,否则可能是死路一条--中国企业在下面把规模做大后,可以有能力从容地一个一个占领更高的细分市场。 向世界学习 全球化为后来者打开了知识的大门:新工人们除了利用他们自己的头脑和体力,还可以利用世界所积聚的知识和技术,后者的利用比例在不断提高。 随着世界上的知识越来越系统化,并从硅谷人士等特殊群体的头脑中转移到电子图书馆或者互联网上,以低成本将新概念和新技术相结合的可能性注定将增加。在这种系统化的知识中,有部分是拥有专利知识产权的,但正如托马斯.弗里德曼指出的那样,大部分知识将可以为世界上任何地方的任何人所用。 正是这个获取和吸收新技术的新机会,使中国产业的生产力自1995年以来一直以每年约17%的速度增长(不包括由国家直接提供的公共服务)。众多新兴的中国企业是发展的先头部队,它们表现出了惊人的学习能力,通过多种渠道向世界学习--搜索互联网;观察跨国公司在中国的经营;聘请外国专家、供应商或专业服务公司为它们在中国工作;与外国公司结盟或收购外国公司;以及建立海外研发和设计中心。

模块化、水平分工造就世界工厂 随着外包业务看似无情的扩张以及产业价值链被分拆成"即插即用"的模块,新来者打入全球市场的机会将增加。这是因为,这些本为了节约成本和让更多企业专业化的发展,也让新进入者参与到全球联赛中来,这些新进入者们尚未获得提供一套完整解决方案的必要技能,而只是把精力集中在这些模块化行为中的一种上。 这种趋势对中国企业最大的意义是降低了进入壁垒。 例如在手机行业,中国企业之所以能有2003年能有个很大的突破,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产业链当中原本被整合在诺基亚、摩托罗拉这些大企业中的设计环节被剥离出来,产业链当中突然多出独立的设计公司的环节,帮助中国企业克服技术壁垒,进入全球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