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中国制造未来十年新格局:龙行天下》
第二章 开放的中国 我终于理解了9%的经济增长率意味着什么--一个从不停止运转的经济,工作昼夜不停的轮班倒以弥补失去的时间。对中国而言,需要弥补的时间是550年。 --杰弗里.萨克斯,1992年 1434年,明朝的皇帝解散了郑和率领的船队,结束了海上贸易和探险,开始了闭关锁国的历史。这也是天朝大国走向衰落的开始。此时的中国,技术在全球仍居于领先地位,直至17世纪工业革命使西方世界崛起。 中国错过了第一次、第二次工业革命,当第三次工业革命(信息革命)在美国兴起时,中国开始了改革开放。从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政策,使中国从始于1970年代末期的全球化浪潮中获益巨大,成为这个浪潮中最大的受益者。 中国的改革选择了从农村到城市,从农业到工业的路径。 1978年时,中国是一个庞大而效率低下、为贫困和商品短缺所困扰的农业国,农业占据经济总量的70%,人口的70%是农民。计划体制最先在农业部门被打破,农民分田到户,一定程度上可以自由交易自己的农产品,同时,被允许成立一些简单的小型加工企业--在早期,大部分是粗陋的手工作坊,最初中央政府的规定是,雇佣人员超过8人就违法--这就是后来的乡镇企业。 农业部门的自由化不仅使中国收获了农业的大丰收,同时解放了农村劳动力,使他们获得了离开土地到外就业的自由,这为"中国制造"提供了数量庞大的劳动力储备。 在城市和工业部门进行的改革,则使"中国制造"获得资本、技术和市场空间。
![中国移动能力开放平台 第13节:第二章 开放的中国(1)](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6/020611220083553260.jpeg)
1980年代中期开始,政策放松了对私人成立企业的限制,经济中的私有成分大量增加,使得中国人不再只能从僵化而缺乏激励的国有企业获取产品和服务,私人企业得以从国有经济的补充逐渐成长为市场中最具竞争力的部分。 而价格改革在经历了混乱的双轨制之后全面放开,中国企业前所未有地获得了产品的定价权, 基于价格信号的市场竞争由此成为可能。 同时,中国对外部世界打开大门--1980年代初起,中国开始尝试开展国际贸易和吸收外国投资,他们设立了一些经济特区(即西方概念中的自由贸易区),允许外资设立工厂,并向更多的企业发放进出口贸易的许可证。 全球化背景下的产业转移方兴未艾,打开大门的中国成为承接产业转移的新洼地,大量外资涌入。他们带来中国缺乏的技术和资本,并雇佣大量来自农村的廉价劳动力,为国际市场生产劳动力密集型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