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中国制造未来十年新格局:龙行天下》
世界是扁平的,每个人不管在什么地方,可能利用的全球的机会也越来越一致。而企业与国家也是如此,可以比原来更容易的在全球范围内实现优势,体现价值,而不会更多局限于原来一个支离破碎的世界格局。 1990年代末,资本、技术和信息的民主化同时来到,曾经存在的似乎无法克服的各种壁垒在迅速消除。对于西方世界之外的发展中国家而言,尤其如此。 技术趋于平台化、模块化,极大地降低了技术壁垒,使得后发国家可以从最简单、最小的模块切入,可以从附加值最低的环节介入,不断地累积经验,累积能力,累积资源,再通过一个个模块往上延伸,逐步突破竞争的壁垒,这样比一开始跟巨无霸竞争要好很多。 众多的后来者开始进入了他们原来无法企及的领域。托马斯.弗里德曼在其书中写道,"今天,可以说所有的人都成了生产者,而今天的全球化也不仅仅是发展中国家将生产原料运往发达国家,再由发达国家生产出成品,发展中国家再从发达国家买回成品。不!今天,由于技术民主化,各种国家都有可能得到技术、原料和资金,也都有可能成为生产者或合同承包人并亲自完成高精技术生产或服务,这也成了将世界编织在一起的更神秘的力量。"
![扁平世界 第11节:第一章 扁平的世界(3)](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6/020611220089734716.jpeg)
在世界范围内,技术创新的平均生命周期在19世纪约为70年,而战后缩短为50年,80年代再缩短为10年,目前,仅为3年到5年,一些高科技行业的产品周期甚至只有18个月左右。产品生命周期的急剧缩短,意味着技术壁垒加速消除,原有的产业领袖无法再安享技术领先带来的超额利润,而后来者甚至可能通过颠覆性的创新获超越前者。 颠覆性的创新完全打破现有的规则和模式,能够推翻现有的势力平衡,甚至改变竞争格局。当颠覆性创新出现的时候,一般原来的龙头老大往往都面对着失败的命运。颠覆性的创新,由于技术上有断裂性,或者是完全不同的技术路径,或者在性价比上会有飞跃,对原来的企业往往会有很大的打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