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击波mod1.2百度网盘 第6节:导论 正在形成的中国冲击波(2)](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6/020611220145919556.jpeg)
系列专题:《中国制造未来十年新格局:龙行天下》
中国在1970年代末开始历史性的改革开放,刚好与这一次全球化的进程同步,被逐步解开束缚的十几亿中国人释放出了巨大的能量,在薄弱的基础上,通过承接西方国家的产业转移,通过学习西方技术,结合自身的比较优势,过去30年内依靠低成本竞争,做成了世界工厂。 非常重要的一点被许多人忽视:早于中国起步的日本、韩国,在他们高速发展的阶段并没有被称为"世界工厂",而中国获得了这样的称呼是因为中国不仅在众所周知的服装、箱包、制鞋和玩具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内具有全球竞争力,也在包括电子、造船、信息技术在内的绝大部分制造业领域内都具有低成本优势,可以为全球提供产品。这意味着,中国企业不仅在跨国公司主动转移的产业链上证明了自身的能力,也进入了跨国公司并未放弃的领域。日本、韩国企业的发展路径主要是在少数产业的集中突破。而中国企业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在大多数产业的制造环节的大规模全面突破。而这种发展路径正是扁平的世界和开放的中国互相作用的结果。 中国的开放政策也迫使中国企业加速形成自己的能力。 少有人提及,中国不但比日本、韩国在同样发展阶段的对外开放度要高得多,甚至在很多方面比日本和韩国在今天的开放度还要高。跟日本、韩国的崛起不一样,中国在自身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就迅速、全面地融入全球经济,这迫使中国企业在成长初期就被逼着在自家的后花园里跟最强大的跨国公司直接过招,这是很大的压力、挑战,但是反过来,也是中国企业难得的机会--活下来的企业都是很强大的企业,至少生存能力特别强。 自身的资源、能力都非常有限的年幼中国企业既缺乏品牌,也无法进行传统意义上的技术创新获取垄断性技术,享受由此带来的超额利润,降低价格不得不成为他们主要的竞争方式。过去十余年里,残酷的价格战在中国的各个产业领域渐次发生,从最初的服装、鞋帽到冰箱、电视等家电,再到手机、电脑等消费电子,竞争中的中国企业被迫竭尽全力地寻找市场空隙、寻找新的利润空间和掌握新的技术,他们竭尽全力"向全世界学习"以存活下来。许多企业消失,但海尔、联想、华为这些活下来的企业则日渐强大,成为国际市场上的"中国玩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