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节:巴菲特的中国式智慧(5)
系列专题:《巴菲特的中国式智慧:股神有道》
巴菲特不止一次宣称,"对于我们是否对收购感兴趣,我们可以承诺完全保密并且非常迅速地做出回答,通常在5分钟之内。"西方的管理科学显然无法对巴菲特的并购技术做出合理解释,全球任何一所商学院的最顶尖学生大概都知道,5分钟甚至不足以读完一个企业财务报表里的资产负债表,更不要说聘请独立会计师对目标企业进行审计、制作并购整合可行性方案、对并购潜在的高风险进行预测和评估。突破西方科学思维框架,运用东方道家哲学思想去理解巴菲特的并购之道,方能令人豁然开朗:巴菲特在并购时,根本不看财务报表。这可真是"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 巴菲特所秉承的这种"上善若水"的东方式智慧,映射出一个人"心灵的富足"。 3?其他人的成功案例 如果说爱因斯坦这样的大师是得到上帝恩赐的奇才,那么巴菲特及其财富帝国则给了我们如是启迪:没有得到上帝眷顾的凡夫俗子可以通过后天的修炼,踏上一条通往至善境界的路。因为心灵的富足世人皆转念可得。稍稍读过点书的中国人都听说过"退一步海阔天空"这一句古老箴言,但很少有人能够领悟这个"退"字的含义。退其实是转身,其真谛是换一个角度看问题。退并不消极,而是非常积极的策略,其最终的目的在于进,因为一旦"独处下,独处险,独处秽",即可化解阻力,突飞猛进。 在成都的一次晚餐上,经济学家张五常教授谈起他与李嘉诚间的一段对话。李嘉诚问张五常说:"张教授,你知道我为什么生意做得这么大吗?" 张五常答道:"我不知。" 李嘉诚说:"因为每次做生意的时候,我总要让对方赚得比我多。这样,每个人都想和我做生意。"
大陆的企业家,我本人对张宏伟的印象最深。几年前,张宏伟应邀出席我们在京城俱乐部举办的一次论坛,独自前往,不仅没有随从,就连秘书和司机都没有。张宏伟控股的东方集团之所以成为第一个进入资本市场的民营企业,是因为他很早以前就把股份分给员工,企业恰好符合上市的要求。 当代另外一位金融家,乔治·索洛斯,不仅投资风格不同于巴菲特,行事风格也大为不同。由于作风强悍,索洛斯不仅打垮了英镑,也得罪了东方的泰国、马来西亚,不仅香港市民扔臭鸡蛋砸他,马哈蒂尔更是直接骂他是强盗。索洛斯有多本著作中文版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一位编辑谈起索洛斯来访的情景,饶有兴趣地说道:"……他身边有四个彪形大汉,前呼后拥,像个黑社会的老大。"值得一提的是,索洛斯是科学哲学大师卡尔·波普尔的忠实追随者,思想非常激进。他对资本主义世界及其缺陷有深刻的洞见,怀着悲天悯人的情怀,也一直试图努力去改造资本主义世界。对于这位伟大的金融家、社会活动家,我们一直深怀敬意。不过,他在财富世界的成就可能很难超越沃伦·巴菲特,随着时间推移,二者之间的差距极有可能会越来越大。如果说巴菲特的低调、少私寡欲、长期投资可比作绵长、柔弱的太极拳,索洛斯高调、急功近利、短线套利则堪称刚猛、强势的西方拳击或者散打技能。拳击和散打固然有很强的搏击性,却不是每个人都适合练,更不是每个人都能够练得好。聪明如索洛斯者最终都栽倒在拳击台上,岂不让人嗟叹唏嘘?太极拳则不然,它首先不是用来搏击的,每个人都适合练。而且一旦融会贯通,具备借力打力的那种能力,就可以无往而不胜。巴菲特的路线则不同,他谦卑地认为资本市场的动向超出了自己的预测能力,选择与那些自己信赖的企业经理相伴,并期望一直走到永远。如果巴菲特深谙中国文化的话,他一定会在自己的办公室里挂一幅"一团和气"的书法吧?!
更多阅读
第90节:巴菲特的中国式智慧(21)
系列专题:《巴菲特的中国式智慧:股神有道》 4?终究离不开内幕消息 大多数股民喜欢利用内幕消息炒股,因为如果消息确切的话,股价往往会一飞冲天。但是事实是股民们得到的内幕消息绝大部分是不真实的,或者是庄家故意传播出来诱骗股
第89节:巴菲特的中国式智慧(20)
系列专题:《巴菲特的中国式智慧:股神有道》 这一看似神话的背后,是段永平再一次成功实践了巴菲特的投资理念--细心调研,买入价值低估的股票,长期持有。 股市上没有常胜将军,段永平也有过投资失败的经历,鲜选(Fresh choice)公司就是一
第88节:巴菲特的中国式智慧(19)
系列专题:《巴菲特的中国式智慧:股神有道》 UHAL最初是由朋友介绍给段永平的,但是段永平并没有轻信朋友的推荐,而是自己花费了很多精力进行了调研。段永平请来会计师对公司财务报告进行了详细研究,确保业绩没有造假夸大。通过财务报
第87节:巴菲特的中国式智慧(18)
系列专题:《巴菲特的中国式智慧:股神有道》 天价午餐背后鲜为人知的原因,若非段永平本人道出来,世人恐怕是想不到的。花这么多钱吃顿饭,是为了向本书的主人公--沃伦·巴菲特道谢。在接受《中国企业家》杂志采访时,段永平说到:"我又不是
第86节:巴菲特的中国式智慧(17)
系列专题:《巴菲特的中国式智慧:股神有道》 2005年,75岁,由于美元趋强,来自2002年合同的所得减少,卡特里娜飓风导致通用再保险公司承担了巨大的损失。 2006年,76岁,进行了一系列的收购。至年底,伯克希尔·哈撒维公司持有全球第三大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