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成就领袖企业的36个法则:蒙牛方法论》
现在的物流,机器化、软件化、网络化、即时化、系统化了,但中枢依然是人。克服"转圈现象",这将是永远的课题。 【备忘录】"转圈现象"的提出背景 2003年1月20日中午。上海一家酒店里。 参加"利乐·中国"年会的代表们步出二楼会场,前往餐厅就餐。
![巴霍巴利王 开端 电影 第38节:第五章 决胜开端(8)](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6/020611222620144921.jpeg)
当牛根生总裁和我走出会场的时候,只见黑压压一群人,被打头的一员领着乘上升往三楼的滚梯……但不一会儿,登上三楼的人又纷纷折回,排成蛇形长队,逐个踏上滚梯,重新降回二楼--原来,餐厅就在二楼!他们比别人整整多转了一圈! 牛总指着人群对我说:"看看,这就是领头人的失误,领导如果领错了路,整个团队就会白白绕一个大圈。" 就这样,由就餐绕路引申到管理原理的一个新名词诞生了--"转圈现象"。 国夫醒语 "无边界承担责任"也是一种危险 为了避免推诿、拖拉、无效率等"转圈现象",有人提出"责任到此为止"的原则,也有实施"首问负责制"的,以为可以包治百病。 其实未必。 蒙牛发生过这样一件事:甲地的一个消费者投诉,负责乙地的一个受理员小王接到这位消费者的电话后,尽管路途遥远,尽管疲惫不堪,尽管不是自己负责的片区,但他还是咬牙出发了,愣是骑了三个小时的自行车,在天黑之前赶到了事发地,令消费者十分感动,圆满地把问题解决了。 在公司企业文化教材(课件)审定会上,主讲人是将其作为典型案例列入课件的,理由是危机公关"速度第一",主动承担责任充满主人翁精神……云云。 赞者多多。 国夫提出不同观点:"无边界承担责任"是有问题的,不值得鼓励。 拿这个事件来讲,小王为什么不通知甲地的受理员直接处理呢?精神可嘉,但方法不当。首先,你不如甲地的受理员了解当地情况,不熟悉情况贸然前往,极有可能把事情办砸。其次,这是甲地受理员的权限范畴,小王凭什么"越俎代庖"、"横刀夺爱"?再次,甲地受理员离得那么近,犯得着小王花那么长时间、跑那么远路程吗?这是人力资源配置上的一种浪费。第四,万一这时候乙地发生紧急投诉事件,小王却远离责任区,那不是反而会坏事吗?第五,好心替人扫地,请问负责扫地的人干什么?日久天长,会助长他的懒惰,涣散他的意志,淡化他的责任心。 总之,"无边界承担责任"只适合"非常态"(如紧急避险),不适合常态,否则:第一,影响本职工作,耽误手头大事;第二,妨碍统一部署,僭越他人权益;第三,资源配置劣化,负担苦乐不均。 所以,既要预防"转圈现象",又要避免"无边界承担责任"。作为管理者,一方面要培养部下的"扶油瓶子精神",另一方面也要警惕部下错把副业当主业,耕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