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成就领袖企业的36个法则:蒙牛方法论》
第七种,大而不强--有规模,低效益,低竞争力。 这实际上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在走完"不强反大"的历程后,始终无法跳过"大则易强"的龙门。另一种情况是,走完"强则必大"的路子后,不能持续创新,后继乏力,开始走下坡路。不管由哪一个路径实现的"大",都是一笔宝贵的资产。在"小而不强"与"大而不强"之间,显然"大而不强"已经产生了革命性的质变,它欠的只是"画龙点睛"的功夫了。 如何"点睛"呢?这还得采取《孙子兵法》的通用战略:集中优势兵力突破一点,再由"点强"走向"面强"。假如企业竞争是"五指对五指",那么,"做大"意味着你有了"五指","不强"意味着你"五指"皆弱--这时候,全面竞争是危险的,但你若把"五指"并拢起来形成"一根铁手指",胜算就极大。这个"突破点",可以是研发,可以是原料,可以是渠道,可以是人才,可以是服务……第一个关键点做强了,再去做强第二个关键点,依此类推,直到各点皆强,这时候,一个全面强大的企业就诞生了。 综上所述,"强"与"大"的七种辩证关系表明,二者是动态关联的,"强"不是完美的,"大"也不是完美的,"强大"才是一种理想的组合,其实现路径,有时候是"先强后大",有时候是"先大后强",还有时候是"边大边强"--但任何一次"强大"都无法成为"终结",历史长河浩浩荡荡,顺势则昌,逆势则亡,对于企业来说,只有逗号,没有句号,强无封顶,大无边界!(2007年9月)

国夫醒语: 两栖战略VS蓝海战略 国夫之所以提出"两栖战略",是因为"蓝海战略"值得商榷: 第一,竞争(红海)是常态,无竞争(蓝海)是非常态,常态是恒久的,非常态是短暂的。 第二,微利化是企业的常态,暴利化是企业的变态,从时代发展趋势看,支持微利化,排斥暴利化。 第三,蓝海必然转化为红海。现在的"红海",都曾是过去的"蓝海";现在的"蓝海",也必将是明天的"红海"。时代越发展,这种转化的速度越快。 第四,红海是培植蓝海的摇篮。一个不参与红海竞争的企业,怎么可能发现蓝海,又怎么会有实力开辟蓝海? 第五,蓝海要依托红海。红海是确定的,蓝海是不确定的;在确定的领域是不容易翻船的,在不确定的领域是容易翻船的(在瞬息万变的商业环境中,哪一次新尝试不是胜负难测);一个企业如果只有蓝海业务,没有红海业务,一旦翻船,便一切玩完,反之,若兼有"不沉的红海"做后方,那么,即使蓝海翻船,仍可再战,即红蓝双跨的企业具有"再生功能"。 因此,在现实环境中,完全的"红海战略",没有未来;完全的"蓝海战略",往往连今天都不会有。 一个真正有生命力的企业,既要活在今天,也要活在明天,所以,只有红蓝双跨的"两栖战略"才是企业的"常态战略":即一部分业务在红海中,一部分业务在蓝海中;并且在"蓝变红,红生蓝"的动态平衡中,永无休止地前进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