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成就领袖企业的36个法则:蒙牛方法论》
即使是资源型企业,有时也会遭受类似际遇--天下石油虽然稀缺,却并非独家所有;当你奇货可居的时候,如果有竞争者走"强而速大"的道路,那么,下一口油井,你可能就无力问津了。 第四种,强而不大--在一些狭窄的市场领域,一些企业生产出了拳头产品,但其市场总容量有限,于是出现了"战无对手,市仅果腹"的奇特局面……这样的企业,如果跨行业对比,它不算大;但在其所在的狭窄市场里,它已顶尖了。 一些"隐形冠军"就居于这种位置。比如,杭州有家全世界最大的赛艇生产公司,连2004年雅典奥运会都选用过它的产品,但在赛艇行当,它大起来的机会就非常渺茫--满打满算,全世界每年能够需要多少新的赛艇? 这类企业要想做大,就需要革新自己的赢利模式,将"利润点"扩展为"利润面",例如,做与赛艇有关的旅游项目、文化项目、会议项目、海洋项目等。

第五种,不强反大--中竞争力,低利润,换取规模。 这是目前我国最受舆论诟病的一类企业。它们做到了相当规模,有的市场占有率甚至在世界上也是数一数二的,但它们的"利润点"只盘踞在低端产品上,并以低价取胜--这也正是它们获得规模的原因,却使企业技术开发后继无力,甚至长期挣扎在亏损线上。 但是,毋庸置疑,在技术条件、资金实力、管理经验普遍落后于跨国企业的情况下,中国新生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它们中的大多数根本没有可能走"强而速大"的路子,"不强反大"往往是它们走向"强大"的过程中无法绕行的"前奏音乐"、"滑行跑道"--不奏完这一段,"正曲"难以登台;不滑完这一程,"翔天"无从实现。 第六种,大则易强--有规模,有效益,从而容易争得竞争优势。 毛泽东为什么提出"农村包围城市"?是因为对手太强大,自己太弱小嘛!如果自己足够强大,哪还用绕着山沟沟打游击,飞机对飞机、坦克对坦克地硬碰硬就可以了。 "不强反大"为何成为中国许多企业的无奈选择?也是由于跨国企业这个对手太强大的缘故。攻强手要打弱点。市场上最容易突破的地方当然是利润最低的领域。如果我们在低端产品上占尽规模,那么,调动后续资源的实力就增大,闪转腾挪的空间也扩大,这就有了向中端产品与高端产品进攻的"根据地"。这是在市场经济中所走的"农村包围城市"的路子。 比如,在冰淇淋领域,过去国外品牌长期盘踞高端市场与中端市场,国内品牌只能在低端市场上"稀稠"……但这样"搅"了十几年后,今天哪个洋品牌还敢小觑国产品牌?在目前的中国市场上,冰淇淋销量的冠军、亚军都是国产品牌,国产品牌已经逐渐向中高端市场渗透,洋品牌也不得不转过身来经营低端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