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成就领袖企业的36个法则:蒙牛方法论》
那时,我和牛总乘火车去北京--牛总有个毛病,一上火车一上汽车就瞌睡,但这次变故后,他不瞌睡了--当时,我和他在硬卧车厢不能拉话,怕影响别人睡觉,就跑到车厢与车厢的连接部位,一直拉话到凌晨四点。 创立蒙牛前的起名工作至少经历了三个月,牛总起先是向自己认识的朋友、教师、策划人、社会名流私下征名,这样征来的名字大概就不下50个,但还是没有满意的;后来,就召集我们一次又一次地开会,会议的内容是多方面的,但起名一直是其中的一项重要议题。 写新闻的人都知道,"题好文一半",也有倒过来说的,"文好题一半"。老子的《道德经》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我国古代有名家、名实论,还有"师出有名"、"名正言顺"之说。蒙牛把起名作为创办企业的第一步,足见其对无形资产的高瞻远瞩。 据了解,牛根生之所以对起名工作这般重视,与他"身在伊利"时的一次经历有关--有一次,在一个全国性集会上,有人问牛根生:"你在哪工作?"牛答:"伊利。"对方又问:"你在新疆伊犁工作了几年?"牛哑然。 事实上,"伊利"最早是回民奶食品厂所生产的一种雪糕的名字,因为卖得出了名,企业改组股份制时,就把公司名字叫成了"伊利"。 鉴于这一前车,在给蒙牛起名的过程中,牛根生格外慎重,他向与会人员强调了几个简单的规则:一是字数要少,两个字能说明问题就不要用三个字,易听易记;二是要体现牛奶特点,比方叫"吹牛公司",就既与"牛"相关,又在吸引注意力上具有石破天惊之效;三是体现草原概念,比如车牌的地域标志,"蒙A"、"蒙B"就是内蒙古,"京A"、"京B"就是北京,"沪A"、"沪B"就是上海……

于是,人们在"蒙X"、"蒙Y"的组合中,顺理成章地导出了"蒙牛"。 大家都叫好。 唯独牛根生不叫好。他说:我姓牛,叫"蒙牛"有"家企业"的嫌疑。 此前,他曾一再表示:我一定要把企业办成"大家的企业";如果办成了某一家某一姓的,那将是我最大的失败。 还有个名字也进入视线:蒙奶。但"奶"是上声,"牛"是阳平,读起来,"蒙奶"的力度不如"蒙牛"的力度大。 一时僵持不下。有人出主意,把历次会议所起的备选名字全部写下来,然后集体投票,哪个得票高,就用哪个,一次了断!结果,在备选的十几个名字中,"蒙牛"独占鳌头。 至此,"蒙牛"之名一锤定音! "蒙"--内蒙古。背后是:蓝天,白云,草原,畜的故乡,奶的摇篮。 "牛"--奶牛,牛奶。背后是:牛气,牛市,勤奋如牛,气壮如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