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部分养殖场的白羽鸡未经检验流入百胜餐饮集团上海物流中心,此事经央视曝光后,成为牵动公众神经的又一起食品安全事件。央视记者对山东省内多地养鸡场进行调查后发现,一些养殖户给白羽鸡违规喂食抗生素、违禁药。而屠宰企业在接收这些鸡前,几乎不检验检疫。 通过这些触目惊心的信息可知,经常到洋快餐店大快朵颐的人们,吃到的有可能是内含药物残留成分的说不清、道不明的怪肉。地塞米松能催肥鸡,残留物也能催人肥。变着法儿用的18种抗生素能给鸡治感冒,残留物也可以损害正常人的健康状况。“速成”白羽鸡的问题上个月就曾被媒体披露,但有关部门检验后声称“合格”。如今央视的调查发现了连激素带抗生素一起吃的新问题。这些鸡怕不只是合不合格的问题,而是有害成分有多少的问题。 在食品原料供应商当中,竟然形成了背离卫生要求的潜规则,从养殖到屠宰到加工的每一个环节上的从业者都对此心知肚明,却都视若平常,合力把这些怪肉端到了消费者面前。用问题鸡肉飨客,这已经突破了商业道德和良知底线。最可怕的是,整个链条上的人都习焉不察,以一种“不管他人瓦上霜”的冷漠参与其中。问题是,做鸡肉的不知道馒头里的问题,做馒头的不知粉丝里的问题,做粉丝的不知鸡肉里的问题,每个人都可以躲开自己挖的陷阱,但未必躲得开别人埋的地雷。这种行业性的操守问题,一方面固然是因商家逐利心切而生,另一方面也是因为监管缺失所致。
![骨质疏松 雄性激素 解决激素鸡问题当堵疏并举](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20610163757450352.jpeg)
书面的监管条例并不缺乏。《肉鸡饲养管理准则》规定,养鸡场要详细记录每天的用药情况、鸡群健康状况、出售日期和购买单位等信息,但这些内容往往是屠宰场的检测人员临时代填的。《无公害食品鸡肉》标准规定,活鸡屠宰要经过检疫检验合格后才能进行加工,但屠宰场往往并不设这道程序。《动物检疫管理办法》规定,出售或运输的动物、动物产品经所在地县级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检疫合格,方可离开产地,但一身是药的白羽鸡往往无牌无证,一路绿灯地抵达餐桌。如果所有的监管措施都停留在纸面上,吃到问题鸡肉就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 不同的食品安全事件,发生在不同的地点、领域,有着不同的细节,但深追就会发现,问题的根源总是:商家良知泯灭,官方监管不力。要解决问题,自然还是要唤醒监管者的责任心和从业者的羞耻心,让麻木者醒悟,让执迷不悟者没机会为恶。此外,也可以换一下思路,尝试用经济杠杆来调节疏导。在目前的鸡肉生产链上,养鸡是薄利行业,一只鸡平均只能赚一元左右,养鸡场须靠大量养鸡才能保证利润基点。如果有关方面能够多想办法,理顺鸡肉生产各环节的利益分配关系,把虚高的物流和房租成本降下来,让活鸡的售价提高,就可以要求养鸡者提高生鸡质量,不合格绝对不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