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二十几岁决定人的一生》
不久,他和高更同印象主义的观点发生分歧,却同时对表现主义或者象征主义发生浓厚的兴趣。后来因为两人的关系恶化,高更离去,凡·高在发生割下自己耳朵的事件之后精神逐渐分裂。在1890年10月27日,在同一直同情他的伽塞医生发生争吵之后,突然开枪自杀,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凡·高的一生,只有短短的37年。虽然凡·高后来名满天下,但他生前仅售出过一幅作品---《红色的葡萄园》。 凡·高死后,弟弟提奥痛苦万分。6个月后,提奥也去世了。他们被共同葬在了奥维尔墓园。 凡·高孤僻、偏执,与现实格格不入,在孤苦与贫病中结束了自己的一生。如果问年轻人一个问题:"你愿意像凡·高那样活一辈子吗?"相信经过冷静地思考,会有相当一部分人说"不"。其实,在现实社会,和凡·高一样历尽磨难的人比比皆是,他们甚至还不如凡·高,连死后成名都没有,就与草木同朽了。 是的,因为环境、际遇的不同,不是每个年轻人都可以一帆风顺地长成参天大树。我们所要做的,只是不在命运中随波逐流,"我只能过这样的日子了"、"心有余而力不足啊",这样的思想,会让你永远没有翻身的余地。生活越艰难,性情越孤寂,结果就会形成一种恶性循环,谁见了都要躲着走。为了摆脱困境,我们应该有这样的认识:没有人是注定要受苦的。处于苦难中时,我不沮丧、不屈服,一定要想方设法让自己爬出来,站起来。而成功者的经历也告诉我们,只要不言放弃,随时都有进取的机会。 日本最有名的推销员原一平,在刚走上推销岗位的头7个月,没有拉到一分钱保险,当然也拿不到一分钱薪水。他只好上班不坐电车,中午不吃饭,每晚睡在公园的长凳上。但他依旧精神抖擞。每天清晨5点左右起来后,就从这个"家"徒步去上班。一路走得很有精神,有时还吹吹口哨,还热情地和人打打招呼。有一位很体面的绅士,经常看见他这副模样,很受感染,便与他寒暄:"我看你笑嘻嘻的,全身充满干劲,日子一定过得很痛快啦!"并邀请他吃早餐,他说:"谢谢您!我已经用过了。"绅士便问他在哪里高就,当得知他是在保险公司当推销员时,绅士便说:"那我就投你的保险好了!"听了这句话,原一平猛觉"喜从天降"。原来这位先生是一家大酒楼的老板,他不仅自己投保,还帮助原一平介绍业务。从此,原一平彻底"转运"了。 到了1939年,他的销售业绩荣膺全日本之最,并从1948起,连续15年保持全日本销量第一的好成绩。1968年,他成了美国百万圆桌会议的终身会员。

以往,也许你常听到在困境中要坚韧不屈、要奋发图强的言论,这当然没有任何问题,但另有一点是,在苦难之中,你还要保持一种快乐精神。这种精神表示你并没有怨天尤人,表示你已经做好了改变自己命运的准备,随时听从机遇的召唤。要记住,人生的目的应该是感受快乐与美好,而不是一生都埋没在与苦难的纠缠里。 过去不等于未来。过去你曾怎么想、怎么做,经历了怎样的遭遇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今后你怎么想、怎么做。人性是看上不看下,扶正不扶歪的,你跌倒了,自己灰心丧气,那么别人会因你的跌倒而更加看轻你。同样,在苦难中的人,心理上的感受也会影响自己对周围事物的看法,如果你只把苦难当成一次教训,摆脱苦难的日子就不会太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