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颠覆集权式管理:海星模式》
我们可以对比一下:在留声机发明以前,约希姆一次只能面对1 000名听众演奏,而现在帕尔曼录制的唱片却能卖给成百万的人。这样,唱片商从每笔销售上都能赚取可观的利润。到了20世纪末,这种转移就更加明显了。在下页图中2000年那一点给大家描绘出了一个经历了逐步大规模集权化的工业图像:五家大唱片商已经占有了绝大部分市场份额,并正在获取可观的利润。大家都知道在2001年发生了什么--那时,Napster登场了。到了2005年,唱片业又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索尼和贝塔斯曼音乐集团已经合并了,Tower唱片已经提出了破产申请,年轻人不再涌入到CD店购买最新的音乐唱片了。剩下的四家唱片巨头的总收入比2001年降低了25%。这真让人奇怪:这些收入都到哪里去了? 这些收入并没有流入到P2P那些竞争对手的腰包中,这些钱消失了。海星型组织也许没能迅速获取这些财富(我们在下一章里会看到一个很大的例外),但是它们确实使整个音乐行业的收入减少了。这就是分权化的第六个原则:当一个行业变得分权化时,总收益就会减少。可以看出,如果将海星方式引入到一个行业的组织模式之中,该行业的高收益就会消失。这就是为什么在任何一个海星型组织席卷一个行业前,大家都应对它加以关注的原因。
![第25节:蜘蛛,海星和互联网总裁(11)](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6/020611232296573316.jpeg)
音乐产业:从海星到蜘蛛再到复归 当然,诀窍在于要在形势发生变化之前就能够预测巨变的来临。就像前面法国投资者的那个案例告诉你的那样,如果没有做好准备,要想正确区分蜘蛛与海星都不容易做到,尤其当大家不能正确提问的时候,做到这一点就更不容易了。而这恰恰正是米高梅和那些唱片巨商从过去到现在一直都在进行的错误举动:一次又一次重复犯那些法国投资者犯过的错误。当法国投资者--这里所说的事情同样也适用于西班牙将军或是唱片巨头--遭遇一个开放系统时,他们会掀起它的盖子来向里面张望。当他们没有发现中枢神经系统时,他们或者会解散这个有机体,或者会将它当做一只不合逻辑的蜘蛛来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