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家电王国的崛起:苏宁连锁的力量》
张近东进而指出,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中国大地上不可逆转,计划经济的做法已不得人心,竞争只会促使苏宁发展得更好。 "秘密武器"的公开令许多人恍然大悟,激发了消费者与舆论的同情、支持与声援。 张近东这把媒体东风的"火"攻进行得十分顺利,迅速打破了一些势力的围堵和打压,并将这把火引向八大商场自身,进而烧到了全国。 这一空调大战所引发的问题甚至已经超过了市场竞争本身,而具有很高的象征意义。全国各主要媒体纷纷赶赴南京采访,对事件进行采访与分析报道。他们把苏宁比作"小舰板",把八大商场比作"联合舰队",称之为小舰板对联合舰队的较量。 很快地,江苏乃至全国经济理论界开始高度关注这一事件,一些专家将此视为"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正面较量的一场恶战",显然,这时舆论明显站到了苏宁这边。 这样,苏宁就成了市场经济的代表,而八大商场就成了保守的计划经济的巢穴。八大商场提前在舆论战上败下阵来。 1992年前后,当时国内有关"姓资"与"姓社"、计划与市场的争论十分激烈而敏感。邓小平在"南巡"中讲话提出,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不是判断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标准,市场经济不代表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需要市场。在这一大趋势下,舆论也需要找到现实的案例加以关注,因此张近东的赢也在情理之中。 因此张近东事后说,是改革的大潮把苏宁推上了胜利的领奖台。 一个月后,这场轰动全国,极富戏剧性又意义深远的空调大战终于见了分晓。结果出来时出乎了许多人的意料,苏宁成了最大的胜利者。当年苏宁公司的销售额猛增到了3.02亿元,同此增长了187%。

苏宁一战成名,并且迅速壮大。这一战把苏宁推上了中国最大的空调经销商的地位,成为全国知名的商业企业。同时,这一役使南京因之成为中国市场多年最大的空调集散地,空调、苏宁、南京就这样紧紧联系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