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家电王国的崛起:苏宁连锁的力量》
张近东对大学生招聘的情结在10年后演变成著名的"1200工程":每年直接招聘1200名大学生进入苏宁电器,这是1993年时的上百倍,但其中的战略远见却是一以贯之。 对于自己的脾气,张近东有着自己的理论,至今仍然坚持:"批评是对他们的帮助,如果不批评,放在肚子里怎么行呢?"今天的他已经在努力克制自己的脾气,毕竟企业大了,但有时忍不住发起火来,他才不管什么外人在不在场,连珠炮齐放,仍然可以用"地动山摇"形容。

对此,刘晓萌的回应几乎是张近东的解释版:"这也证明他有强烈的责任心。他批评你了,你就知道该怎么做,如果不批评,你就不知道错在哪里,可能你还会认为是对的。" 她认为:"正是因为他比较严,我们企业才发展的好,如果不严,大家就没有好的习惯,就不可能有苏宁的今天。" 张近东几乎是个完美主义者,对自己苛责,要求员工做的自己力体力行,但同时,他常常给员工很高的目标,并责令员工完成,"如果事情没有做好,肯定会挨批的"。 但有时,对于付出很大心力仍然避免不了的问题,等着挨批的员工会得到张近东的宽慰:"如果你能在这一事件中得到经验教训,那这个错误值得原谅。" 至今,很多创业的老将仍然记得张近东在小店铺中的生动模样:那时张近东身先士卒,忙里忙外,做事非常执著,一件事情他必须要把它做好。旺季旺销的时候,天气很热,但张近东在脖子上裹着个毛巾当营销员,一边擦汗一边向顾客推销产品。然后还当搬运工,里里外外张罗。 这一形象印在许多人的脑海中,他们都被张近东的激情与干劲感染了。"在苏宁你肯定一心想着工作,全身心投入。他真的是我们的榜样。" "在苏宁工作,(我们)可以说到忘我的境界,因为张董(现在的张近东董事长的简称)这种忘我的境界,所以有他这个榜样,我们也这样做。"刘晓萌说"当然张董不知道你有病,如果知道他肯定让你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