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商业奇迹的诞生:赢在华西》
1991年3月,他受命创建华西精毛纺厂,一切从头学起,建厂房、安装机器、经营管理,他摸了个遍,当年7月,3 000锭的精毛纺厂投产,翌年11月,万锭精毛纺全面开工。 他南跑北奔,与国内外100多个科研机构和20多所院校建立了合作关系,组成了一个国内一流的隐形高科技群体。这一群体的智慧和科技信息在李满良手里转换成了治厂、兴厂的资源。他引进国内外一流设备,开发生产了高档羊绒系列、全毛牙签尼等10多个系列,上百种领导市场潮流的新产品。 截至1994年底,该厂已拥有固定资产8 500多万元,实现年产值1?5亿元,年创利税1 560万元,外贸供货总值3 000多万元。 3年多来平均每6个月就兴建一个厂。20世纪90年代后期,他又全面负责,新上了一个从聚酯切片到涤纶短纤维一条龙生产的企业;进入21世纪后,李满良又组织新上了差别化纤维项目。 李满良不仅懂行,而且善于用人,会做思想工作,是一个管理能手。他在各分厂、车间设置意见箱,宣传栏上辟"献计献策"栏,架起了沟通信息、密切干群关系的"连心桥";实行财务公开,总厂将工资、奖金分配权下放到车间,车间逐月公布,公布了明白账,拆除了隔心墙。他把企业经营目标与职工切身利益紧密挂钩,形成利益共同体,使"企业靠我发展振兴,我靠企业生存致富"成为职工的共同价值观。走出了一条依靠职工,同心振兴企业之路。 "好样的打工者":党委副书记孙海燕 孙海燕,一个普普通通的盐城市盐都区葛武镇陈完村的农家子弟,曾经是一名高考落榜生,由于家境贫寒,而难以继续复读。 1992年,孙海燕到华西打工,被安排在华西毛纺分厂做清洁工。他白天上班,晚上看书、学习、练字。不久,就有一篇篇反映华西两个文明建设方面的文章不断见诸报端,被当地报刊、杂志采用。 1994年3月的一天,他接到了厂办通知,让他去总经理办公室。总经理李满良对他说:"听说你会写文章,字也漂亮,我想试用你为办公室主任……"随后他从毛纺公司办公室主任,到集团公司党办秘书、副主任,再到宣传科科长、集团公司常务经理、村党委副书记。 孙海燕成为一名华西有名的干将,不仅负责村各项日常事务,以及党委领导在重大活动上发言稿的起草,而且每年都要在省内外多家媒体上发表大量的文章,有着"高产记者"的美称,还多次受到各大新闻媒体的奖励。
![第33节:第二章 赢之道:一个村庄的‘中央处理器‘(14)](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6/020611233139271298.jpeg)
他和冯治应对中国入世的新形势,采写了一篇《入世加压,我们不怕》的文章,在《人民日报》、《半月谈》等多家媒体刊登后,吸引了新华社、人民日报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美国ABC广播公司、韩国MBC电视台、东亚时报、朝日新闻等40多家国内外新闻媒体的记者前来华西采访和报道,称赞华西的特色发展之路。吴仁宝说:"这个贡献,是难以用经济数字来评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