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商业奇迹的诞生:赢在华西》
华西要求干部要具备"三情""两头"的决策观念。立足"三情",就是决策要把国情、村情、民情有机地统一起来,从而凝聚各方面的积极性。吃透"两头",是指一要吃透上头,掌握党和国家政策、方针的精神实质,保证决策有原则性;二要吃透下头,摸清本单位的实际情况,保证决策有针对性。 华西的决策体制也十分重视民主,群策群力。几十年来,华西对重大问题,共同讨论,民主决策,依法办事。对村里要办的重大事情,吴仁宝十分重视听取村民的各种意见,力求在村民反复讨论的基础上取得统一的看法。在做决策前,吴仁宝从不说出自己的想法,也不强迫人们表态,而是让大家充分讨论,直至取得一致意见为止。吴仁宝说:"这样做,就是为了充分发扬民主,听取各方面意见,达到统一认识,统一行动。" 曾经有人对吴仁宝说:"听说华西的会很多。" 吴仁宝说:"我们这不叫开会,而是叫多发扬民主,多听取老百姓的意见。"
![第25节:第二章 赢之道:一个村庄的‘中央处理器‘(6)](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6/020611233291824713.jpeg)
华西人至今也忘不了这样一件事。20世纪80年代中期,一股"毛纺热"像夏日的台风席卷苏南大地,华西也被卷进了这股旋涡。有些上级领导出于关心,鼓励华西上毛纺项目,银行也慷慨解囊,支持华西办毛纺厂。吴仁宝一锤定音,贷款2 500万元,办个500锭的大型毛纺厂。眼看资金已经落实,土建也已动工,就等设备运来了。然而吴仁宝的心情却越来越难以平静。思前想后,反复权衡,越想越觉得华西的经济实力、技术力量和员工素质不适合上大毛纺厂;若是头脑发热,硬着头皮上,后果不堪设想。怎么办?方案是自己最后决定的,如果中途变卦,如何向群众交代?凌晨,吴仁宝披衣起床,把党委委员一个一个召集起来,说了自己的想法。经过激烈的争论,党委最后做出决定:现在办毛纺条件还不成熟,必须立即下马。 时隔不久,"毛纺热"迅速降温,为此而亏损、负债甚至倒闭的企业比比皆是。但是,华西却从这股旋涡中挣脱出来。他们把主要精力用在巩固现有企业、加快技术改造、提高产品质量上,企业后劲不断增强,生产的28类1 000多个品种的产品不仅畅销国内,而且在12个国家和地区站稳了脚跟。 从此,华西在经济建设中形成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凡是上重大项目,必须经党委一班人集体讨论,请专家反复论证,尊重客观经济规律,做到该上、能上则上,不该上、不能上则坚决不上。因为这样的民主决策机制,20多年来华西在经济建设中从未出现过重大决策失误。 香港凤凰卫视《财经点对点》节目主持人曾子墨就曾这样评价华西:"我在这里看到了现代民主的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