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无须讳言的职场生存法则:公司名利场》
也许这次,这家公司终于明白了市场之所以不好,乃是因为CEO并不真正了解中国这个复杂多变的市场,他们现在的答案大约是找到一个优秀的中国本土人士成为他们的新CEO,才能挽救中国市场。
![第57节:虚有其表的CEO(2)](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6/020611235362937145.jpeg)
我还真替他们的决定担忧。实际上,本土化是不少外企喊了很多年的口号,但真正在中国做大并使之真正成为全球战略市场的公司并不仅限于此。这些公司正在悄悄地把某某中国换成中国某某公司,它意味着这些公司想成为一家真正中国公司的企图。本土化和"成为一家中国公司"是有着本质的不同的。本土化策略尽管也强调融入中国市场,但这种融入或多或少总会碰到"不相溶"或者"溶解度比较低"。把洋总监或者洋CEO都调回原籍,换一些黄面孔上来做这些位置并不代表着真正的本土化,只要真正的决策权和战略方向的把握不在他们手上,迟早他们也会和吴士宏那样"逆风飞"的。"成为一家中国公司"意味着要用中国人的方式思考,成为中国市场的一部分,虽然做出这样决策的公司大多的确能在中国市场成功,但这样的公司依然还是凤毛麟角。事实上,只要仔细分析,在资源相同的情况下,大多数跨国企业在中国市场并不是本土企业的对手,他们的成功,更多倚赖的是资本的力量。 西方跨国企业的全球化在中国碰到的挑战主要来自于文化。所谓的全球化,它的本质是美国化或者欧美化。哪怕是日韩跨国企业,他们的工作语言也大多是英语。中国崛起本身就让"全球化"这一概念发生了一些异变,在未来的全球化中,将毫无疑问地加入"中国化",而这一点,正是既想要全球化又想要本土化的跨国企业所没有认识到的。他们眼中的本土化,实质上是那种欧美式全球化在中国的适应,并非是纯粹的中国化。 中国区CEO-这个既是香饽饽又是烫山芋的工作也的确使得很多职业人士头疼。这也许是跨国企业中最特殊的一个地区领导人的角色。如果他想中国化,他就一定会和总部产生很多的冲突,这种冲突源于文化;如果他想全球化,那么,市场未必能如他所愿,而在越来越多的行业,只要有强劲的中国对手存在,他的问题也就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