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无须讳言的职场生存法则:公司名利场》
30岁的踯躅 大多数有能力和胆识的人做出的投资选择便是创业。而30岁的踯躅,也正是为了寻找这个创业的方向究竟在哪里。 又有一位朋友宣布结束自己的职业生涯,开始创业了。他告诉我,这么多年来,厌倦了给别人打工,厌倦了职场上这些无处不在的名利之争。 发出这样感慨的职业人士不在少数,事实上到了三十多岁这个年纪,这样的职业厌倦以及对职业前途的迷惘,正是促使这些人创业的最大动因。 对职场的倦怠和迷惘 在三十多岁这个年纪,朝九晚五的生活,使得工作初期的新鲜感早就消失得无影无踪。公司那些"企业文化"或是愿景之类的华美说辞,只能骗骗职场的菜鸟,三十多岁的职场"老甲鱼"如果再对这些玩意深信不疑,实在是太天真了。企业是个盈利单位,它并不是员工的家。企业和员工的关系,说到底是一种交易的关系。企业支付薪水,员工提供劳动或是智力。无论这种交易是公平还是不公平的,都是基于利益而产生的行为。

倦怠和迷惘,正是因为他们不仅是企业人,还是一个社会人。他们被企业按照职业、职位的标准来要求,也得到了相应的作为企业人的报酬。但作为一个社会人,这些报酬并不能保障他们的未来。员工在企业的任职结束,也意味着这次交易的结束。从此,企业就不再对这个员工的未来负责了。但是员工却不能就此停止努力,他需要去寻找新的工作机会或者创业机会,需要为自己的未来负责。改革开放之后的第一代所谓"职业人"-这些在自由企业工作的人-他们在丧失工作能力或竞争能力之后,企业会为他们的未来埋单吗? 在保障制度缺失的社会,一个职业人是不可能不产生焦虑与倦怠的情绪的。更何况,市场经济初期的很多企业,甚至连为员工买个保险都舍不得,如何谈得上为员工设计未来?职场的倦怠,是因为这些人实在看不清楚职业的未来。因为对大多数人而言,今日的努力只是在为公司付出,充其量是"锻炼了自己",但这种锻炼如果不能成为行业顶尖,事实上对未来的益处也是有限的。在外企工作的职业人碰到了天花板,然后去了内企延续职业生涯,但在内企的人又能如何?微薄的薪水,朝不保夕的工作,尽管今天被称为经理或者别的什么头衔,但这一切仅仅是因为有着一份或许不那么美好的工作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