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名记基础:特稿采写宝典》
然后,我又在作品中选用了以下几个符合表现主题要求的细节: 18日晚上9点多钟,戚发轫终于回到了阔别两个多月的家。他快步走进书房,对着姜福玲的遗照喊道:老伴,我回来了。
![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意思 第39节:第六章 语不惊人誓不休(10)](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6/020611240571637353.jpeg)
他的书房与别人的没啥两样。高大的书柜挡了一面墙,书柜里装满了航天方面的书籍、资料。与众不同的是,书柜上摆放着许多模型,从中国第一枚仿制导弹--东风一号、第一枚运载火箭--东风二号、第一颗卫星--东方红一号、第一枚远程运载火箭--长征一号……到"神舟"1-4号飞船,就像一个浓缩的博物馆,既记载了中国人攀登科技高峰的历程,也记录了他跋涉的足迹。姜福玲的遗照,就摆放在模型丛中。 1962年1月,姜福玲被调进北京。白天,各忙各的。业余时间,两个人经常在月下漫步,谈工作,谈生活,谈理想。一天,姜福玲好奇地问道:"发轫,你说月亮里真有嫦娥和玉兔吗?"戚发轫笑了一下,故意逗她:"这还能有假。""你怎么说的那么肯定?""当然啦,我是搞运载火箭研究的。有朝一日,我们的宇航员还要来个‘嫦娥奔月‘呢。""是吗?到时候,你能让他们把玉兔捉回来吗?""可以!""好,我支持你!"说罢,两个人哈哈大笑。 2001年1月16日,"神舟"二号飞船返回舱顺利着陆。戚发轫没有参加庆祝活动,就急忙飞回北京。到了病房门口,却进不了门。原来,姜福玲觉得化疗后,自己瘦的不成样子,头发基本脱落了,不忍心让丈夫看见伤心,就请病友把门插上了。医生和护士闻讯后,都过来开导,姜福玲才答应开门。站在妻子的面前,戚发轫看到妻子已经骨瘦如柴,一下子扑在她的身上,心痛得直掉眼泪。从此,他就像上足发条的陀螺,在医院、办公室、家的三角形上拼命地旋转。白天,为了"神舟"三号继续攻关;早晚,为妻子洗脸洗头,端屎接尿。他知道妻子喜欢吃家乡饭菜,就在家里熬好细茬子粥送到医院,一勺子一勺子地喂她;还特意到市场买回大海蟹,用钳子、夹子把肉挑出来,用筷子轻轻地送进她的口…… 3月6日23时许,姜福玲从昏迷中醒来。戚发轫问她需要什么,她瞪眼想了半天,用手指了指窗口。在场的人都不明白。戚发轫弯下腰,把她轻轻地抱起来,让她斜靠在怀里,并示意戚虹熄了灯、把窗户开了一条缝--一道明净的月光悄无声息地淌了进来,泻了满地。姜福玲笑了,她喃喃地说:"发轫,你看啊,月亮又快圆了。" 在妻子简朴的葬礼上,解放军总装备部、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等单位都献了花圈。妻子火化时,唯一的陪葬品,是戚发轫送的一架"神舟"飞船模型。 "姜福玲的遗照,就摆放在模型丛中。""到时候,你能让他们把玉兔捉回来吗?""特意到市场买回大海蟹,用钳子、夹子把肉挑出来,用筷子轻轻地送进她的口……""发轫,你看啊,月亮又快圆了。""妻子火化时,唯一的陪葬品,是戚发轫送的一架‘神舟‘飞船模型"等细节,从不同侧面反映了戚发轫、姜福玲夫妻俩的情投意合、情深意长,使"飞天"(月亮)与"飞船"此呼彼应、互为补充,立体化地烘托了文章的主题。 相反,细节不典型、不真实、不个性,就会损害主题,甚至导致采写的失败。在《知音》(国内版)全体编辑人员工作会议上,胡勋璧总编辑就"《知音》究竟要发什么样的文章"为题,从4个方面全面阐述了"知音"稿的采写要求,其中有两个方面涉及细节。他说: 一是真实。不仅文章的框架要真实,而且每个细节也要真实。对情感单薄、细节不丰富、亦真亦幻的文章,一律"枪毙"。二是角度……三是表达方式。不要"老套套",写得像个简历似的,必须因文而异,选择最适合讲述所写文章真实情况(故事)的一种最佳表达方式。也就是最适合讲述动人故事的方式,但不管是什么方式,必须用丰富的细节组成,通过最关键的细节来增加文章的感染力。四是完美、精炼的文字,文章要让读者读来有一种"淋漓尽致"的"快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