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名记基础:特稿采写宝典》
相比较而言,"小稿"、"情感故事"比特稿稿酬标准要低一些,但是,报刊对"小稿"、"情感故事"需求量大,北京的《婚姻与家庭》、西安的《爱人》、武汉的《幸福》、合肥的《婚姻·恋爱·家庭》和《深圳青年》、《风流一代》等女性、青年类刊物和各地的报纸副刊,都热衷于发表这类稿件。而且,这样的稿件时效性一般都不强,报刊也不大要求一稿一投,只要你角度精巧、语言精确、内容精彩,善于运用投稿技巧进行推销,就能一以当十,稿费不断。因此,从绝对值上看,"小稿"、"情感故事"的收入并不低,有的稿件含金量甚至可以超过一般的特稿。有一位擅长写人生哲理性散文的朋友,现在还把自己前些年的稿件发出去,每个月"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结果,稿费单像樱花一样飘来,一个月仍然有两三千元的进账。而他写的特稿,虽然当年曾大赚了一笔,于今却时过境迁,基本上发不出去了。 第五节 友情提示〖1〗一、没有记者证、采访证怎么办
![天生我才 电视剧 第18节:第一章 天生我才--你也能成为一名‘特手(17)](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6/020611240629803856.jpeg)
特稿是新闻与文学的结晶体,它的父亲是文学,母亲是新闻。因此,除非特手自身传奇、情感历程等题材之外,绝大多数题材是需要采访的。在法制日益健全、人们的自我保护意识日益增强、社会对采访者的从业资质日益看重的大环境里,没有记者证、采访证的确不利于采访。 可是,话分两头说。有记者证、采访证更好,没有,照样可以"遇到红灯绕道走"--这里可以透露一个业内秘密:在特稿江湖,有相当一部分人并不拥有记者证、采访证。那么,他们是怎样顺利进行采访的呢? 第一招:借船过河。以特约记者、特约通讯员、签约作家、作协会员证等"代替",一般情况下都能"搞定"。 第二招:成果展示。把自己的作品剪报簿带在身上,主动出示给被采访对象看,以证明自己的写作实力,大多也能赢得对方的信任。 第三招:迂回前进。把自己的特稿题材向拟投稿的编辑介绍,如果编辑认为有价值,可以请他帮你与被采访人或者单位取得联系,让你以特派记者身份前去采访;也可以通过与被采访人或者单位有关系的朋友引荐,进行采访。 第四招:结伴采访。现在,写消息的记者对新闻线索求之若渴,很多媒体还对提供新闻线索的人给予一定的报酬,新闻线人行业应运而生。如果你是新发现的特稿线索,你可以以新闻线人的名义给媒体热线打电话,要是他们感兴趣,就会派记者前去采访。记者可能要你陪同,你也可以主动要求前去带路,这样,他采他的新闻(消息),你采你的特稿,井水不犯河水,何乐而不为?这一招也可以简化使用:直接与你熟悉的记者取得联系,结伴采访。要注意的是,与你结伴去的记者不要是"两栖记者"--既写新闻(消息),又写特稿。否则,你很可能像爱唱歌的乌鸦那样,把肥肉主动塞进了别人的嘴里。 二、什么条件才能参加特稿笔会 特稿笔会是报社、杂志社奖励、吸引、联络优秀作者的一种形式。一般来说,各家标准不太一样。只要你在相关报社、杂志社发稿数量、质量达到一定标准,就具备了参加相关报刊组织的笔会资格。 参加笔会,特手可以免费游览风景名胜,品尝美味佳肴,与编辑联络感情,同时,也是特手互相认识、切磋"特技"(特稿技法)的大好时机。 《华西都市报》一年要组织两次笔会,一次国内,一次海外。国内笔会,一般是5篇以上;海外笔会,一般要在10篇以上。 《知音》笔会,一年一次,有时安排在国内,有时安排在国外,上稿3篇以上(含3篇)者,就有可能接到邀请。 《家庭》笔会,一年两次,基本都是在国内,她们很有意思,以长江为界,把全国分成南、北两片。每年在这两片中各选一个风景名胜开笔会。条件与《知音》相似。潜力大的作者,可以破格接到邀请。 三、如何收集特稿编辑的通联信息 查找、收集特稿编辑的电子信箱、联系方式很简单。有下面几种方法供大家参考。